在汽车行业的深刻变革中,一股从外资车企向自主品牌车企的“反向跳槽”潮流正在悄然兴起。这股潮流不仅见证了中国汽车品牌的崛起,也反映了市场环境与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
哈迪(化名),一位毕业后即在日系车企工作的工程师,近期成功获得了某新势力车企的青睐。在他看来,汽车行业的未来不再依赖传统的优势,而是需要积极转型,向三电系统、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前沿领域拓展。他认为,这样的转型将为他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不仅重塑了汽车行业的竞争格局,也深刻改变了汽车人才的流动方向。过去,跨国车企的汽车人才总是备受瞩目,行业内普遍遵循着“自主品牌—合资品牌—豪华品牌”的流动定律。然而,如今越来越多的汽车人才,如哈迪和何先生,选择从跨国车企跳槽到自主品牌。
何先生表示,他选择跳槽到新势力的原因很直接。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最为迅猛的那一年,他意识到自己所在的外资品牌仍以燃油车为主,新能源汽车多为“油改电”产品。因此,他果断选择了跳槽,寻找更具前景的工作机会。他认为,新势力车企在营销、换电模式创新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是行业中的佼佼者。
这股“反向跳槽”潮流并非个例。80后工程师王代涵,曾在日本本田技研自动驾驶研发部门担任技术负责人,2021年他选择加盟广汽研究院。他看重的是广汽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的研发投入,以及企业自身的硬实力和未来发展前景。他认为,对于有智能网联技术背景的人来说,广汽提供了一个施展能力的舞台。广州的城市魅力、大湾区的政策支撑以及发展前景也是他选择广汽的重要原因。
在电气动化转型的浪潮中,外资车企的话语权逐渐落后。一方面,欧美老牌汽车制造商在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上未能取得领先优势,销量逐渐下滑。另一方面,电动汽车的生产和研发成本高昂,传统车企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投资以完成技术的转型升级。因此,多家跨国车企采取了裁员、缩减产能等战略性收缩措施。
相比之下,中国车企在新能源领域已经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自主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攀升,新能源车渗透率连续多个月超过50%。在迅速崛起的背后,自主品牌车企也在大规模扩招,尤其需要招揽有跨国车企工作经验的人才。
资深猎头Ada指出,如今在汽车行业的岗位中,技术前沿领域是人才最稀缺的。研发方面的人才更倾向于流向华为、小米、蔚小理等造车理念先进的车企。吉利、长安、上汽、大众等转型创新意愿更强烈的车企也是不错的选择。而对于非豪华定位的外资车企,则尽量不推荐。
这股“反向跳槽”潮流不仅标志着中国汽车品牌的崛起,也反映了市场环境与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中国车企与外资企业的人才正在形成一个“双向奔赴”的过程。作为企业方,他们看重有外企经验的人才的研发能力、知识储备以及知识更新能力。而这些人才也通过加入中国车企,实现了自身价值的最大化。
长安新能源的一名工程师透露,从2018-2019年开始,该公司就开始大量引进来自跨国车企的人才。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这些人才在综合薪资、前景等因素的考虑下,更愿意将中国品牌车企作为自己实现理想的地方。
如今,中国汽车品牌已经崭露头角,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还在国际市场上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这股“反向跳槽”潮流正是中国汽车品牌崛起和市场环境与技术创新双重驱动的直接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