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去年产销突破1200万辆大关,新能源车主群体日益庞大。然而,保费高昂与投保难题成为了不少新能源车主心中的痛点,同时,保险公司也面临着较大的成本压力。
为解决这一现状,金融监管总局携手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共同发布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旨在通过多项改革举措,破解新能源车险投保难题,降低保费负担。
新能源车险面临的主要困境在于高赔付成本导致的“保费贵”与“承保亏”问题。数据显示,新能源车均风险成本高出燃油车2.2倍,新能源车险综合成本率行业平均水平高达107%。2024年,新能源车险承保亏损达57亿元,赔付率超过100%的车系多达137个。高维修成本是造成高赔付率的主要原因之一,新能源汽车的集成化设计使得维修成本大幅上升。
为解决这一问题,《指导意见》提出探索建立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该制度将在新车上市时,通过低速碰撞试验评估车型损失状况和维修成本,并据此划分风险等级。车险费率将与风险等级挂钩,从而通过市场化手段引导消费者购车选择,促进车企从设计源头降低碰撞损失和维修成本。
《指导意见》还提出丰富新能源汽车维修零部件供给渠道和类型,加快构建完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态系统。这将有助于提升新能源汽车的社会化维修服务能力,降低零部件使用和维修成本。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市场将培育出更多专业零配件企业,加强通用化、标准化零部件的使用,从而降低车险业务赔付成本。
针对新能源汽车用途多样化的特点,《指导意见》提出丰富商业车险产品,研究推出“基本+变动”新能源车险组合产品。这一举措将有利于新能源网约车根据实际运营情况灵活投保,更精准地满足新能源车主需求。同时,针对换电车辆,《指导意见》鼓励保险机构研究推出“车电分离”模式新能源商业车险产品,为相关新能源汽车提供科学合理的保险保障。
对于新车型和小众车型投保难的问题,《指导意见》提出引导保险行业建立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和平台。目前,“车险好投保”平台已上线运行,投保难的车主可通过该平台进行登记投保需求,并自主选择保险公司完成投保。首批已有10家大中型财险公司接入平台,后续还将根据财险公司申请继续增加。
在定价方面,《指导意见》提出优化商业车险基准费率和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将充分发挥行业纯风险保费在定价中的基准作用,并完善行业纯风险保费测算调整的常态化机制。同时,稳妥优化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促进新能源车险价格与风险更为匹配。这将有助于实现新能源车险的精准定价,降低低风险车型的保费水平。
《指导意见》还鼓励保险行业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加快数字化、线上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这将提高保险公司对新能源汽车的风险识别和精算定价能力,通过技术创新和优化业务流程推进降本增效。
在新能源车险服务方面,《指导意见》要求强化“报行合一”监管,推动压降不合规不合理费用,严格规范市场行为。各财险公司要通过理赔绿色通道、预赔付、在线定损理赔等方式,提升理赔服务质量和效率,持续完善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