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智能驾驶:功能光鲜下的安全责任谁来扛?

时间:2025-04-02 23:01:48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近期,智能驾驶安全争议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此,凤凰“K说联盟”特地邀请了快思慢想研究院院长田丰与汽车专家房力耕,就智能驾驶与安全的辩证关系等核心议题展开了一场深入的专题直播。

在直播中,田丰首先提到了智能驾驶从“实验室安全”到“现实安全”的跨越所面临的挑战。他指出,实验室里精心设计的测试往往无法完全模拟现实世界的复杂情况。例如,小米SU7的燃爆事故就是在夜间施工的非标准路况下发生的,这对智能驾驶系统构成了巨大挑战。智驾系统在面对道路异常、异形障碍物以及夜间或恶劣天气等场景时,容易出现识别延迟或误判。

田丰进一步建议,当车辆出现状况时,可以设立一个降级的处理模式,如靠路边停车,作为驾驶员反应不过来时的处置方案。他认为,这相当于给智能驾驶系统装上了“创伤应激反应机制”,在极端场景下更为保险。

接下来,直播讨论了高速NOA的算力需求与激光雷达的匹配问题。田丰坦言,在碰撞发生前2秒左右发出报警,人类驾驶员往往无法及时反应。根据国家标准《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系统通用技术要求》,ADS发出介入请求到因执行最小风险策略而终止的时长应不小于10秒。然而,目前多数车企的智驾系统并未达到这一标准。若仅依赖毫米波雷达,在时速120km/h的场景下,系统从识别风险到完全刹停的理论极限时间仅6秒,存在4秒的缺口。虽然激光雷达的超视距探测能力能勉强达标,但其高昂的售价使得激光雷达在走量车型上成为首砍对象。

房力耕则对当下车企热衷的“智驾”概念提出了质疑。他指出,很多消费者还没有完全了解L2驾驶辅助是什么,就盲目相信车企的宣传。L2所对应的是部分自动化,驾驶决策主体仍是人类驾驶员。车企宣传的“全场景覆盖”只是夸大其词,L2辅助驾驶并不能“解放双手”。用户手册里会明确写明,使用驾驶辅助时,驾驶员需要全程保持对路况的关注,并实时接管车辆。然而,现实中很少有消费者会仔细阅读说明书,这导致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房力耕还揭露了汽车行业的一种传播套路:厂商在新车发布及销售传播过程中,常常拿出最顶配版本向媒体展示,而用户实际购买的往往是中低配版本。这导致了巨大的信息差,使得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因能力差异出现各种问题。他认为,这是厂商过度宣传导致的信息不对称,需要被政策监管。

最后,直播探讨了智驾事故的确责问题。房力耕表示,管理体系需要和技术一起升级。随着L2级驾驶辅助的大量普及,从驾驶员培训到交警执法过程,都应该对不正确使用驾驶辅助的行为加以约束和管理。他呼吁将不正确使用智驾的行为列入违法驾车的条例中,以确保道路安全。

房力耕还提醒消费者,现阶段国内所有车企公开售卖的车型上,都只是L2级别的智驾辅助系统,都需要驾驶员时时刻刻负担起全部的责任。他强调,“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消费者不应将自己的安全意识绑定在车企的技术乌托邦幻想上。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