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需求错配的问题,这一困境主要源于整车企业在产品规划上缺乏全球视角,导致产品导入与各地区市场需求不匹配,且定制化能力不足。据知名分析师崔东树指出,中国汽车市场消费结构偏向高端,小微型乘用车供给不足,国内私家车普及程度相对较低,而出口市场则缺乏适宜的产品。特别是A00和A0级乘用车领域,燃油车市场严重萎缩,电动车市场也缺乏小微型产品,这使得中国汽车在海外市场的适应性受到限制。
从出口结构来看,中国汽车出口呈现出对发达国家占比高的特点,尤其是通过东南亚转口至发达国家的贸易表现尤为突出,形成了对欧美巨大的贸易顺差。然而,与摩托车等其他商品相比,中国汽车出口在发达国家市场上的表现却相对较弱。中国摩托车在欧美市场的出口占比较高,而汽车则相对较低。特别是汽车零部件与整车出口之间形成了鲜明对比,对美、加、日韩等国的零部件出口占比远高于整车出口。
根据最新数据,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到641万台,同比增长23%。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量为201万台,同比增长12%;而常规燃油车型出口量为440万台,增长26%。纯电动车型出口170万台,增长6%;新能源插混车型出口32万台,增幅高达128%。这些数据表明,燃油车在出口中仍占据重要地位。
在燃油车出口方面,自主品牌表现尤为突出。奇瑞、长城、吉利等车企在海外市场上销量良好。崔东树强调,如果国内燃油车市场过快萎缩,未来的出口燃油车将面临产品技术提升的挑战。因此,稳定国内燃油车销量规模对于保持出口竞争力至关重要。
针对当前问题,崔东树提出了推动“油电同强”的建议。他认为,政策应逐步调整税费政策,减少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之间的税费差异,实现税费公平化。同时,取消对燃油车的不合理限行、限购政策,采用更科学的交通管理手段来缓解交通压力。还应制定统一的环保和积分管控标准,对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一视同仁。
在燃油车技术方面,崔东树建议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推动节能减排技术发展,提高燃油效率,降低尾气排放。同时,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提高他们对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认识,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使用场景做出理性选择。最后,完善市场机制,加强市场监管,确保燃油车和新能源车在市场上能够公平竞争。
崔东树还指出,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的不断提升,未来将面临税收建设压力。因此,应提前考虑建立新能源汽车的税收体系,确保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推动“油电同强”的过程中,中国汽车产业需要综合考虑国内外市场需求、技术进步、环保要求以及税收政策等多方面因素,以实现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同时,中国汽车企业也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提升自身竞争力。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国汽车产业将能够更好地适应全球市场需求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