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席卷而来,各类技术概念层出不穷,让整个行业仿佛置身于一片迷雾之中。在这场技术盛宴中,有的企业沉迷于算力竞赛的狂热,有的则在安全与用户体验之间徘徊不定,更有许多企业在L2至L3级别的跨越门槛前止步不前。
然而,轻舟智航却在这场迷雾中独树一帜,成为了首个利用单颗征程6M芯片成功实现端到端城市NOA(领航辅助驾驶)的玩家。他们以稳健的步伐和务实的态度,为智能驾驶技术的落地与产业的进化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提及端到端技术,人们往往担心其如同一个黑匣子,做出的驾驶决策令人难以捉摸。但轻舟智航却打破了这一固有印象,他们为这一技术装上了“语音系统”。不仅能够执行驾驶动作,更能解释为何做出这样的决策。轻舟CTO李栋形象地比喻道:“就像老司机在开车时会自言自语,我们的模型也能将决策逻辑拆解出来,告诉你当前车道的通行效率、变道时机的安全窗口等信息。”
这一可解释性的背后,得益于轻舟独创的“时空联合规划”架构。它打破了传统端到端模型的局限,将决策过程拆分为多个透明环节,确保每一步都清晰可见。轻舟还建立了一套实时反馈机制,当测试司机发现系统做出不符合预期的操作时,只需一键标记,相关数据就会上传至云端,成为模型迭代的宝贵资源。
在智能驾驶领域,安全与用户体验往往被视为一对矛盾体。追求安全往往意味着保守驾驶,而追求用户体验则可能带来风险。但轻舟智航却认为,真正的好体验应该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他们提出了一套安全优先的体验公式,先为系统设定安全红线,再在此基础上优化细节,确保乘客既能感受到安全,又能获得舒适的乘坐体验。
在成本控制方面,轻舟智航同样展现出了其精明的一面。当同行还在比拼算力时,他们已经用单颗征程6M芯片实现了城市NOA。通过模型轻量化设计,他们将每一份算力都用在了刀刃上,实现了高效能的驾驶辅助系统。
从L2到L3的跨越,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是全产业链的变革。轻舟智航深知这一点,他们正在为这一跨越铺设三块关键的“铺路石”。首先是责任界定,他们正在参与国家标准的制定,试图将人机责任切换的场景细化到具体情境,确保责任边界清晰明了。其次是数据规模,他们定下了2025年量产100万辆的目标,希望通过大规模的数据积累来覆盖更多的长尾场景。最后是冗余保护,他们采用软硬件双重保险的设计,确保系统在硬件故障时仍能安全运行。
在这场智能驾驶的马拉松中,轻舟智航没有追逐短期的喧嚣与噱头,而是选择了稳健前行。他们以用户需求为导向,尊重技术规律,不断在技术的细节上打磨、在安全与体验的平衡中探索、在L3的门槛前踏实铺路。这种稳健的姿态,或许正是当下智能驾驶行业最需要的清醒与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