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商界女强人董明珠在一次公开场合再次对小米汽车的安全性提出了质疑,引发了广泛关注。事件的起因是在格力电器的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董明珠在谈及电动汽车安全问题时,以小米汽车为例,指出其存在安全隐患。
“你们看到小米汽车烧死人的新闻了吗?但格力在北京‘大1路’运行的公交车,十几年来从未发生过火灾事故。这就是实力,这就是技术的差距。”董明珠的话语掷地有声,一时间舆论哗然。
不少网友对此表示惊讶,因为在大多数人眼中,格力是以空调业务为主的家电巨头,对于其涉足汽车制造并不了解。即便有所了解,也认为其规模不大,与小米这样已经售出十几万台车的品牌相比,似乎没有可比性。董明珠此举,是否是在以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锻炼自己的真诚和勇气呢?
然而,经过一番深入了解,人们发现董明珠在电动汽车安全问题上,或许还真有一些“底气”。原来,格力确实拥有自己的电动汽车品牌,只不过并非以“格力”命名,而是以“格力钛”或“银隆”为品牌。从时间线上看,格力涉足汽车制造的时间甚至早于小米,雷军在造车领域还得称董明珠一声“前辈”。
董明珠提到的北京“大1路”公交车,早在2017年就已经全线更新为珠海银隆制造的新能源纯电动公交车。后来,珠海银隆被格力收购,并更名为“格力钛”。虽然这批公交车并非格力“亲生”,但也算得上是格力家族的一员。
除此之外,格力还拥有自己的电动汽车生产线。董明珠曾规划,格力要在消费者的全场景中渗透,实现“拿格力手机,坐格力汽车,吹格力空调”的三位一体战略。为此,她曾试图以格力电器的名义收购珠海银隆100%的股权,作为进军汽车行业的开端。然而,这一方案遭到了股东的否决。股东们对钛酸锂电池的前景表示担忧,并对银隆汽车的创始人魏银仓的能力和人品提出质疑。
面对股东的反对,董明珠并未退缩,而是自己出资10亿,并拉上了王健林、刘强东等好友,共同收购了珠海银隆22.388%的股权。此后,她继续增资,最终成为银隆的第二大股东。然而,魏银仓的表现确实如股东们所言,带领下的银隆业绩惨淡,净利润暴跌。董明珠不得不亲自介入运营管理,最终将银隆全面掌控。
在董明珠的领导下,银隆(后更名为格力钛)确实迎来了一段转机。产品线不断丰富,商用车覆盖6.8米到18米全部车型,市政车、工程机械、物流车等应有尽有。特别是在新能源客车领域,格力钛的销量一度仅次于宇通和比亚迪。然而,在乘用车市场,格力钛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尽管格力钛在新能源商用车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2023年初的一起火灾事故却给其带来了不小的打击。当时,三亚一处停车场内停放的格力钛新能源客车发生火灾,67辆车被焚毁。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对格力钛电动车安全性的质疑。
尽管如此,董明珠在炮轰小米时仍然保持了“严谨”的态度。她只说在“北京大1路”运行的格力电车没烧,并未说“格力电车从来不烧”。这次火灾事故虽然暴露了格力新能源车在外部热源防护方面的不足,但也让人们看到了钛酸锂电池在安全性方面的优势。
钛酸锂电池以高安全性、超长寿命、快速充电和耐低温为核心优势。其负极材料钛酸锂具有“零应变”特性,充放电过程中晶体结构几乎无变化,且嵌锂电位高,不易析出锂枝晶,因此安全性较高。然而,这种电池材料也存在价格昂贵、能量密度偏低、容易胀气等问题,限制了其在乘用车领域的应用。
或许正是认识到了制造乘用车的短板和难度,董明珠和格力已经全面转向了工程车辆和零部件供应。在早前的采访中,董明珠曾表示:“我们不做小轿车,但环卫车、重卡、公交车等各类工程车已铺开赛道。”这一战略调整或许能够为格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找到新的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