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过去的五一假期中,全国高速公路上的车辆流量呈现出蓬勃态势。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日均车流量达到了约5580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实现了约8%的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成为了不可忽视的亮点,其占比高达35%,同比增长更是惊人,达到了112%。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车主们在享受绿色出行便利的同时,也面临了一些挑战。
记者走访了一些新能源车主,了解到在假期期间,许多充电站前都排起了长龙,有的车主甚至需要等待2-3个小时才能充上电。更有甚者,一些“代排队”的黄牛应运而生,他们向急于充电的车主提供收费服务,每单价格在300-500元不等。这一现象不仅增加了车主的经济负担,也引发了对于充电设施不足和充电效率低下的热议。
新能源汽车的迅猛发展,为何还会遭遇充电难的问题?分析指出,一方面,不同品牌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互不兼容,导致车主在使用时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充电桩的维修时间较长,尤其是遇到复杂故障时,往往需要数小时甚至数天的时间,相比之下,加油机的故障维修时间则短得多,这反映出新能源汽车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有待加强。
三四线城市充电桩覆盖率不足20%的问题也尤为突出,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充电桩仅供当地车主使用的情况。这不仅给外地车主带来不便,也加剧了充电难的问题。同时,在新能源汽车专属车位上停放燃油车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进一步影响了新能源车的充电效率。在服务区,车主们为了抢占充电桩车位,甚至上演了“抢车位大战”。
针对新能源车主们反映的续航焦虑问题,记者呼吁各大车企应加快在全国三四线城市及热门自驾公路沿线布局超充站和充电桩,以缓解基础设施建设的短缺。同时,国家也应出台相关政策,提高充电效率。例如,交通运输部已要求2025年高速服务区充电桩覆盖率达到100%,车均配比不低于1:30。北京等地也试点对燃油车占用充电桩车位进行罚款,以规范停车秩序。
对于新能源车主而言,提前规划充电节点、利用APP实时监控充电桩排队情况并选择错峰充电也是应对充电难的有效方法。同时,车主们还可以自备便携式充电枪和转接头等应急设备,以备不时之需。希望社会各界能够共同努力,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创造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充电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