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的资本市场上,极氪科技集团的动向引发了广泛关注。这家由吉利控股集团孵化的电动汽车品牌,在2024年5月10日曾由CEO安聪慧带领,在美国纽交所成功上市,一时风光无两。然而,仅仅不到一年后,吉利汽车在港交所的一则公告,让极氪或将面临私有化退市的命运。
5月7日,吉利汽车宣布计划溢价收购极氪的全部股份,将其私有化。若交易完成,极氪将与吉利汽车实现完全合并。吉利汽车目前持有极氪65.7%的股份,双方均为吉利控股集团旗下的整车企业。此消息一出,多位吉利汽车及极氪内部人士均表示事发突然,此前并未听到相关风声。
吉利控股集团对此举的解释是,旨在聚焦汽车主业,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回归一个吉利”的战略目标。吉利汽车对极氪的建议购买价为每股2.566美元,较最近一个交易日价格溢价13.6%,较最近30个交易日平均交易价格溢价20%。公告发布当日,极氪股价大涨11.51%,报收每股25.19美元,显示出中小股东对于更高价格的期待。
一位汽车企业财务负责人分析,美股上市公司在退市过程中需确保小股东获得公平对价,否则易引发中小股东的集体诉讼。极氪股价的上涨,正是中小股东希望以更高价格出让股份的体现。然而,吉利汽车需要权衡收购价格,并不一定会以高溢价回购。
据计算,如果吉利汽车以建议购买价全现金方式回收极氪股份,将占用其现金流高达22.2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1.11亿元,占去年吉利汽车账上总现金水平的36.8%。吉利汽车计划通过发行新股、公司现金储备以及债务融资等方式为私有化极氪提供资金。
尽管吉利汽车的公告强调,向极氪提交的非约束性报价函不具约束力,并不确定私有化建议会否进行或完成,但多位业内人士认为,考虑到当前美股中国电动汽车的估值、极氪的流通股本数量以及吉利控股集团内部整合的决心,这笔私有化交易达成的概率并不低。
极氪私有化退市后,将拥有更强的自由度,能够更好地配合吉利控股集团完成内部整合。吉利控股集团正在进行战略整合,其中最难也最重要的是产业链零部件公司的合并,以降低整车成本和提升经营效率。极氪与吉利控股集团的合资企业威睿电动正是需要被整合的公司之一。
威睿电动从事电池、电机和电控业务,自研了极氪车型搭载的金砖电池。为发展极氪品牌,强化其在资本市场和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竞争力,吉利汽车曾将威睿电动51%的股权转至极氪。威睿电动的业绩因此并入极氪综合财务报表中,成为推动其营收增长和优化毛利率的重要力量。然而,一旦威睿电动被分拆整合,将对极氪的业绩和市值产生重大影响。
极氪从吉利体系内剥离独立到回归的四年,见证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从快速发展转向深度红海竞争的变化。彼时,以极氪为代表的一批大厂子公司纷纷独立运作,旨在抢占新能源汽车赛道,布局每个细分市场。然而,从实际运作效果来看,多数子品牌并未完成预期目标。即使是唯一完成上市的极氪,其估值也一直被看低,股价长期在低位徘徊。
一位汽车行业投资人指出,依附于母公司吉利控股集团的极氪在美股并不受青睐,被视为重资产模式的汽车企业而非科技公司。当前美股环境和资本市场活跃时期截然不同,投资人对于汽车产业变革电动化投资的狂热程度已经降温。在没有获得合理估值以及外部融资渠道受限的背景下,极氪合并回归吉利体系,从内部协同发展减轻亏损,或许比独立运作更有好处。
极氪现已推出多款车型,覆盖多个细分市场,但销量表现不及预期。同时,极氪在财务上也承受着巨大压力。2024年全年,极氪亏损达58亿元;2021年至2023年期间,极氪累计亏损超过260亿元。面对中国汽车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吉利控股集团开始战略整合,极氪与领克品牌完成合并,其他子品牌也陆续回归吉利汽车。
尽管有观点认为极氪回归吉利后可能影响其品牌定位和人才吸引力,但多位专家指出,极氪在回归吉利体系后并不会损失其高端化品牌定位和独立运作的权利,仍将享受吉利控股内部高优先级的资源扶持。吉利控股集团长期以多品牌形象对外运作,消费者更熟知的是极氪品牌而非吉利集团。经过四年运作,极氪已经建立了坚实的品牌基础,股权关系转换不会对其造成较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