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汽车工业在智能驾驶领域迎来了一系列重要动态。长安汽车在2月9日于其总部重庆隆重推出了“北斗天枢2.0”智能化战略,携手多家国内知名汽车品牌及科技公司,如奇瑞、吉利、长城、比亚迪、广汽、东风、蔚来、北汽、小鹏、上汽以及腾讯、英飞凌等,共同开启了全民智能驾驶的新纪元。
紧接着,在2月10日,比亚迪紧随其后,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智能化战略发布会,隆重介绍了其自主研发的“天神之眼”智能驾驶系统。该系统将全面应用于10万元以上的车型,并逐步向10万元以下车型推广,比亚迪以此为核心战略,力图实现“全民智能驾驶”。
然而,就在行业热情高涨之际,4月16日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上,相关部门为智能驾驶领域的宣传划定了明确的红线。禁止使用如“智驾”、“高阶智驾”、“自主”、“自动”等可能误导消费者的词汇,并建议统一使用“组合辅助驾驶”来描述相关功能。
尽管如此,车企们并未放慢脚步。4月19日,2025款星纪元ET上市,虽然官方宣称标配“猎鹰智驾”,但实际上入门版车型仅具备L2级辅助驾驶功能,更高级别的版本则提供高速辅助驾驶和城区辅助驾驶。通过不同级别的辅助驾驶功能,车企成功区分了车型配置和价格。
细心观察不难发现,无论是比亚迪海鸥,还是星耀8、Q07,或是星纪元ET,它们均通过组合辅助驾驶功能的差异来划分车型配置和价格。而车型的起售价,成为了决定能否实现“全民智能驾驶”的关键。
价格方面,比亚迪海鸥的售价区间为6.98-8.58万元,星耀8为12.58-16.58万元,Q07为12.98-17.18万元,星纪元ET则为17.28-27.98万元。这些价格点的设置并非偶然,而是车企对供应链成本、消费者支付意愿以及技术成熟度的深入考量。
据报道,比亚迪“天神之眼”C平台的软硬件方案成本控制在5000元以内,包括智驾域控、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相比之下,行业内的其他智能驾驶供应商的方案成本要高出不少,大约在6000-7000元之间。
根据国金证券的统计数据,基于2024年的成本分析,一套典型的高阶智能驾驶系统硬件总成本约为16950-23300元。若采用第三方软件方案,还需额外支付1000-2000元的软件授权费用。预计到2025年,高阶智能驾驶系统硬件成本将降至11865元-16310元,第三方软件授权费用也将减少至700-1400元。
高阶智能驾驶方案的成本问题成为了制约其普及的关键因素,这考验着车企的自研能力和供应链整合能力。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高精地图等核心硬件与服务的高昂投入,使得单辆车的智能驾驶系统成本高达数万元,严重压缩了车企的利润空间。
面对这一现状,车企的自研能力成为了突破成本瓶颈的重要武器。通过自主研发算法和软件架构,车企能够减少对第三方供应商的依赖,避免高额授权费用,并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迭代功能,降低研发冗余。
供应链整合能力则是车企构建成本优势的另一大关键。从芯片、传感器到软件服务,高阶智能驾驶供应链涉及全球众多企业,整合难度极大。具备强大整合能力的车企,能够通过规模化采购、与供应商深度绑定、参与上游技术开发等方式,实现成本的结构性优化。
这些案例表明,车企只有深度参与供应链,才能在成本竞争中占据主动。未来,随着智能驾驶技术向更高级别演进,车企需持续强化“自研+整合”的双轮驱动策略,才能在成本与技术的双重挑战中脱颖而出。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驾驶技术的宣传热度正在显著降温。小米、理想、小鹏等头部新势力车企纷纷调整宣传策略,从以往的智能驾驶功能宣传转向更为保守的“条件说明”与“责任提示”。这一转变源于多起因智能驾驶功能使用不当引发的安全事故,以及消费者对智能驾驶技术实际能力的认知偏差。
尽管宣传趋于保守,但车企在智能驾驶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并未减少,反而更加注重技术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智驾降温促使车企将精力从营销转向技术沉淀,投入更多资源完善算法、优化传感器性能,解决技术痛点。这种转变意味着行业正从“宣传驱动”向“技术驱动”转变,为智能驾驶技术的真正成熟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