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米汽车深陷一场关于碳纤维前舱盖的争议之中,引发了广泛关注。事件的起因是部分车主对小米汽车宣传的“挖孔版”碳纤维前舱盖表示不满,认为其实际功能与宣传不符,构成虚假宣传。
车主代表“风云XTony”在社交媒体上透露,他与其他车主在表达了起诉意向后,于近日与小米汽车副总裁及销售交付服务部总经理进行了长达三个多小时的线下会谈。据他描述,双方进行了坦率的交流,但并未能达成最终解决方案。小米方面承认在宣传上存在不足,但表示若同意用户退订,将对小米汽车业务造成重大影响。
车主方对此并不买账,表示将继续维权,并已组织超过70人的维权诉讼群,计划共同起诉小米汽车,要求“退一赔三”。车主们主要对碳纤维前舱盖的宣传表示质疑,认为该部件并无实际宣传的空气动力学功能,且普通版车型亦可通过较低成本进行外观改装,因此感觉受到欺骗。
面对车主的质疑,小米汽车副总裁李肖爽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辟谣,明确表示他从未发表过与争议相关的信息,呼吁造谣传谣者自重。这一表态进一步加剧了事件的复杂性。
此次“前舱盖风波”对小米集团的股价产生了显著影响。事件发酵后,小米集团股价连续下跌,投资者对小米汽车业务的信心受到严重考验。特别是在5月12日和13日,股价分别下跌1.46%和3.85%,显示出市场对小米汽车未来发展的担忧。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小米汽车近期遭遇的唯一负面舆情。早在4月初,小米集团股价就曾因一起车祸事件而一度跌破50港元。虽然随后有所反弹,但随着“前舱盖风波”等负面消息的持续发酵,小米汽车的股价再次承压。
此次事件不仅考验着小米汽车的危机处理能力,也对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宣传规范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在保证产品宣传真实性的同时,又能吸引消费者关注,成为行业共同面临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