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25年,汽车市场掀起了一场意想不到的波澜,燃油车似乎正在酝酿一场强势回归。
近期,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连续五个月下滑的消息引起了广泛关注,从巅峰时期的超过50%降至目前的41.5%。这一趋势的背后,是燃油车市场份额的显著回升,从去年8月的低谷逐渐攀升,一度接近市场总量的六成。这一变化打破了新能源车持续上升的预期,让业界重新审视燃油车的市场地位。
事实上,自去年9月以来,新能源车市场渗透率的增长势头就已明显放缓。尽管此前曾顺利突破50%的历史大关,但随后却遭遇了连续下滑,去年12月更是跌破50%,今年1月进一步下滑至41.5%。尽管4月份市场有所回暖,渗透率回升至51.5%,但仍未能稳固地站在50%以上。
这一现状与消费者的普遍感知形成了鲜明对比。从近期的上海车展可以看出,大部分车企已将重心转向新能源车,而燃油车则大多只是进行常规更新改款。然而,尽管全行业对新能源车投入巨大,但其市场渗透率却难以稳固在50%以上,显示出燃油车市场的强大韧性。
燃油车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上保持稳固地位,一方面得益于其不断更新的技术。例如,吉利汽车通过架构化改革,将电子电气化技术应用于燃油车;长安汽车则升级了新蓝鲸500Bar技术,为燃油车注入新的活力;上汽大众途昂Pro则搭载了先进的发动机和智能座舱系统,实现了燃油车的智能化升级。这些技术革新不仅提升了燃油车的性能,也增强了消费者的购买信心。
另一方面,燃油车价格体系的调整也对其销量上涨起到了关键作用。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多个传统燃油汽车品牌推出了一口价模式,使得曾经售价高昂的B级燃油轿车如今变得更加亲民。这种价格下探策略吸引了不少原本打算购买新能源车的消费者,促使他们重新考虑燃油车。
尽管燃油车市场出现回暖迹象,但长期来看,新能源车的增长动能依然强劲。随着新能源车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电池技术的突破、充电设施的完善以及AI大模型的广泛应用,新能源车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汽车产业的变革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将在未来相互竞争、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汽车市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