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围绕小米汽车SU7 Ultra车型,特别是其碳纤维挖孔机盖版,引发了一场消费者维权风波。众多车主及预订车主纷纷组建维权群体,质疑小米存在虚假宣传行为,并强烈要求退车及退还定金。
事件的起因在于,消费者发现小米SU7 Ultra所宣传的碳纤维挖孔机盖,在实际应用中并不具备所宣称的功能性。原本被描述为具备“复刻原型车双风道设计”,能够“直接导向轮毂,支持轮毂散热”的功能件,车主们提车后测试发现,它仅仅是一个装饰件,既无气流导引功能,也未对散热性能有明显改善。这一发现与小米此前的宣传大相径庭,尤其是与雷军所强调的内部结构改变说法不符。
面对消费者的质疑,小米汽车在5月7日发表道歉声明,并提出两种解决方案:对于未交付的订单,提供限时改配服务,将碳纤维前舱盖改回铝制;对于已提车或在限时改配结束前选择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锁单用户,赠送2万积分作为补偿。然而,这些措施并未得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他们坚持要求退车及退还2万元定金,部分消费者甚至提出了“退一赔三”的主张。
随着事态的发展,从5月12日起,部分提出退订要求的预订车主收到了小米汽车的通知,称将给予“60天冷静期”。在此期间,相关订单将暂停生产,预计交付周期作废。若60天内消费者未申请继续生产,则视为放弃提车意愿,双方再协商取消订单事宜。这一做法在消费者中引起了更大的不满,他们认为这是小米单方面变更合同履行约定的“霸王条款”。
针对“60天冷静期”的争议,法律专家指出,消费者支付定金后,合同即已成立。小米单方面提出暂停生产并设定冷静期,可能构成合同违约。若小米确实单方面迟延履行主要债务,达到法定合同解除要件,消费者有权主张解除合同,并要求双倍退还定金。消费者还可根据是否已经提车,主张选装价、定金等作为赔偿基础,并考虑二手车市场价值差额作为损失进行索赔。
此次事件的焦点之一在于小米汽车是否构成虚假宣传。消费者指出,小米在宣传中虽未给出具体性能参数,但使用了“赛道级设计”等表述,误导消费者认为前舱盖具备专业赛道汽车的设计标准。法律专家表示,若宣传内容成为消费者决定购买的关键因素,而实际情况与宣传不符,则构成根本违约,消费者有权要求解除合同并赔偿损失。
在维权过程中,消费者面临举证责任。法律专家建议,尽管消费者需承担初步举证义务,但只要证据充分,证明虚假宣传的可能性较高。特别是考虑到碳纤维挖孔机盖的高额选装价及其在小米宣传中的重要地位,消费者可以通过收集边缘证据来辅助维权。若消费者的举证内容达到一定初步证明力,举证责任或可转移至小米,由其证明自身不存在虚假宣传行为。
截至目前,小米汽车方面尚未与消费者达成一致意见。这场维权风波不仅考验着小米汽车的售后服务体系,也再次引发了公众对于汽车行业虚假宣传问题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