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金融市场的瞩目之下,动力电池领域的巨头宁德时代于近日成功登陆港交所,迎来了其发展历程中的又一重要里程碑。开盘当日,宁德时代的股价飙升,涨幅高达12%,市值一举突破1.3万亿港元,成功夺得本年度“全球最大IPO”的荣誉。这一壮举不仅彰显了宁德时代的强劲实力,更象征着中国新能源产业正实现从“中国制造”向“全球规则引领者”的历史性跨越。
曾毓群,这位57岁的企业家,被誉为新能源领域的“冒险家”。早在1999年,他便毅然放弃了国企的稳定工作,与团队在香港创立了ATL公司,专注于手机聚合物锂电池的研发与生产。那时,几乎无人预料到,这家起初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日后竟会成为苹果、三星等国际巨头的电池供应商。
时间来到2011年,曾毓群再次展现出非凡的决断力。面对外资身份的限制,他果断将ATL的动力电池部门拆分出来,在福建宁德成立了纯中资企业CATL(宁德时代)。这一次,他精准地把握住了国家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风口,这一战略决策彻底改变了全球动力电池行业的格局。宁德时代在短短7年内便成功登陆A股市场,并在2021年实现了市值突破万亿的壮举,成为创业板上的“领头羊”。
然而,宁德时代之所以能够稳坐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头把交椅,绝非仅凭政策红利的支撑。据了解,2024年宁德时代的研发投入超过了200亿元,相当于每天投入5500万元用于技术研发。这种近乎“疯狂”的投入,为宁德时代构筑了坚实的技术壁垒。其超充电池技术,使得电动车仅需充电10分钟即可续航400公里,有效缓解了消费者的里程焦虑;钠离子电池技术,则以其比锂电池低30%的成本,以及在-20℃低温环境下仍能保持90%以上性能的优异表现,瞄准了广阔的储能市场;宁德时代还与蔚来合作推出了换电模式,仅需3分钟即可完成电池更换,颠覆了传统的补能方式。
随着宁德时代的港股上市,公司成功募资超260亿港元,其中90%的资金将用于建设匈牙利超级工厂。这座投资额高达73亿欧元的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欧洲最大的电池生产基地。这一举措不仅是中国新能源企业出海的重要一步,更是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全球市场布局的关键一环。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过去,中国主要出口服装、家电等产品;而现在,光伏板、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新的“出口三大件”。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达到128.4万辆,占全球电动车市场的七成以上;同时,中国动力电池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也超过了60%,储能电池占比达36.5%。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在传统汽车时代,中国车企往往通过市场换取技术;而现在,这一格局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例如,德国巨头企业花费7亿美元购买小鹏G9平台技术,并反向贴牌生产电动车;全球第四大车企集团则斥资15亿欧元入股零跑汽车,双方合资成立的公司将主攻欧洲市场。这种“技术换市场”的新模式,标志着中国新能源企业已经掌握了核心话语权。
在储能电池领域,宁德时代同样表现出色。2024年,宁德时代储能电池的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一,而这仅仅是其储能业务发展的起点。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全球储能需求将增长15倍。宁德时代已经在美国拿下多个电网级储能项目,并与特斯拉共同建设“超级储能工厂”。宁德时代还积极布局电池回收业务,其旗下邦普循环公司能够从旧电池中提取99%的镍、钴、锰等有价值材料。按照规划,到2035年,邦普循环回收的材料将满足宁德时代50%的新电池生产需求,真正实现“零废循环”。
宁德时代的港股上市,不仅是中国新能源军团出征的号角,更是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全球市场崛起的缩影。从曾毓群办公室的“赌性坚强”标语,到欧洲工厂的机器轰鸣;从安徽乡镇的光伏板海洋,到挪威峡湾的中国电动车身影——这场绿色革命正在深刻改变世界能源版图,书写着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