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AI智能体领域,一场由微信支付与支付宝引领的生态变革正在悄然发生。两大支付巨头几乎同时宣布,将深度介入智能体生态,直击AI商业化进程中的核心障碍——支付闭环的构建。
微信支付通过其“元器”平台,正式引入了MCP协议,为智能体开发者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便捷路径。开发者仅需使用自然语言描述需求,例如“为旅游规划智能体增加门票购买服务”,系统便能迅速响应,自动完成支付接口的部署,并支持灵活调整收费策略。一位电商智能体的开发者兴奋地表示:“原本需要耗费数日的支付模块开发,现在一句话就能搞定,测试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
与此同时,支付宝则依托其“百宝箱”智能体开发平台,加速推进智能体的多场景应用。商家创建的智能体不仅能无缝对接支付宝小程序、App,还能在“支小宝”语音助手中发挥作用。支付宝的策略侧重于商业服务的快速落地,而微信支付则依托其强大的社交生态,试图打造具有差异化优势的“社交型智能体”。
智能体赛道当前正面临严峻挑战,绝大多数智能体产品深陷亏损泥潭,高昂的算力和开发成本让付费订阅模式难以为继。AI公司不仅要解决用户获取和留存的问题,还要面对支付能力缺失导致的交易闭环难题。用户无法在智能体内直接消费,商业化进程自然受阻。
微信支付与支付宝的此番举措,正是针对这一“最后一公里”难题的精准打击。支付接口的开放,意味着智能体将从单纯的工具转变为商业终端,教育智能体可以售卖课程,导购智能体可以参与商品交易分成,甚至心理咨询智能体也能实现按分钟计费。
两大平台对生态主导权的争夺已愈演愈烈。微信利用其社交关系链优势,试图将智能体融入群聊、公众号等场景,形成独特的竞争壁垒。而支付宝则依托其深厚的商业基因,将智能体与线下扫码支付、会员体系深度绑定,进一步强化B端服务能力。在这场争夺战中,第三方开发者成为了双方竞相争取的宝贵资源。
一位医疗健康智能体团队的负责人透露:“我们正在同时测试两家平台,微信的流量分发效率更高,而支付宝的商户资源更为丰富。最终,我们可能会选择双平台部署,以充分利用两家平台的优势。”
支付能力的开放无疑将加速智能体的商业化进程,但长期来看,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培养用户在对话窗口中直接消费的习惯?智能体交易涉及资金安全与数据隐私,如何确保符合金融科技监管框架?若平台抽成过高,是否会引发应用商店“苹果税”式的争议,进而影响生态的可持续性?这些问题都需要业界深入思考并妥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