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激烈竞争中,理想汽车正以其独特的供应链管理策略脱颖而出。近日,联合动力成功完成深交所创业板IPO申请的证监会注册,标志着这家由汇川技术分拆而来的子公司即将迈入资本市场,其业绩从2021年的29亿元激增至2024年的162亿元,背后离不开理想汽车的深度合作与支持。
理想汽车与联合动力的合作始于2016年,当时理想尚处于SEV项目的孵化阶段,而汇川技术为拓展新能源汽车业务,成立了联合动力,专注于电驱动、电控等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作为行业的新进入者,联合动力初期的主要合作伙伴包括威马、小鹏和理想等初创车企。如今,随着理想汽车销量突破百万大关,营收迈入千亿级别,联合动力也已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中的佼佼者,客户涵盖了长安、上汽、奇瑞、长城、小米等自主品牌,以及大众、Stellantis等国际巨头。
理想汽车在供应链管理上的布局远不止于此。通过与供应链的深度协作,理想旨在加速技术创新,推动产品迭代,为用户提供卓越的使用体验。这一战略在当下汽车产能过剩、价格战持续、行业倡导“反内卷”的背景下,展现出更为深远的意义。理想汽车的这一系列动作,都建立在其对产品和技术的高胜率判断之上。
理想汽车的供应链管理策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自研自制,掌控核心体验。在纯电车型中,后电驱作为关键驱动部件,直接影响整车的效率。因此,理想选择自主研发并制造i8车型的后电驱系统,引入碳化硅技术和永磁电机,以提升效率。为了确保产品竞争力,理想在“理想驱动”投资建成年产能100万台电驱的产线。
第二层是自研锁定关键技术,但不自制。对于一些关键部件,理想选择自研后与供应商合资制造。例如,为了应对增程平台前舱空间紧张的问题,理想与汇川联合动力成立合资公司“汇想”,共同研发并生产“五合一”前电驱。这种合作模式既降低了投资风险,又使理想能够深度参与技术研发。
第三层是深度合作,定义前沿技术。理想曾与宁德时代投入数百人,共同研发5C超快充麒麟电池,该电池可实现充电12分钟续航500公里,已搭载在理想MEGA等车型上。欣旺达为理想成立了专门事业部,双方在企业文化、工作流程等方面高度融合,共同防范潜在质量问题。
第四层是战略合作,优化产品定义。地平线征程系列芯片在理想车型上首发上车,为了满足理想标配激光雷达的需求,地平线将征程6M的存储器从4GB升级到6GB。另一个典型案例是与禾赛科技定制激光雷达,实现了更高的点云分辨率和更强的全天候能力。
理想汽车的供应链管理逻辑是根据技术战略价值、供应链发展阶段和资本投入密度,决定在产业链的相应环节介入多深。对于技术快速迭代且直接影响用户体验的核心环节,理想选择“重度介入”,通过自研自制或技术自研、合资生产来构筑竞争力;而在技术相对成熟或资本投入巨大的环节,理想则采取“轻度介入”,以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然而,理想汽车的供应链管理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理想ONE提前停产和MEGA上市失利的事件中,理想曾面临销量波动给供应链带来的损失。尽管如此,凭借出色的产品销量和公司业绩,理想汽车的供应链管理策略逐渐受到业界的关注。
与特斯拉注重效率、比亚迪注重成本控制的供应链不同,理想汽车的供应链更侧重于先定义产品、再选择适合的供应商,实现双赢。然而,这一模式的核心风险在于,如果理想对市场需求或技术趋势判断失误,将导致大量研发投入损失,并可能错失市场机会。因此,理想汽车需要持续加强市场洞察和技术预判能力,以确保其供应链管理策略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