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团近日公布了其2025年第二季度的财务报告,数据显示公司营收达到116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30.5%,经调整后的净利润为108亿元,同比增长更是高达75.4%。这份财报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在小米汽车第二款产品YU7系列发布之后,市场迫切想知道小米汽车对集团整体经营带来了哪些影响。
具体来看,小米汽车在第二季度共交付了8.13万辆汽车,带来了206亿元的营收,毛利率达到了26.4%。这意味着,每辆交付的汽车为小米贡献了约6.7万元的毛利。更为关键的是,小米汽车的亏损正在迅速减少,从第一季度的5亿元减少到第二季度的3亿元,改善幅度高达40%。这一趋势让人不禁猜测,雷军此前提出的“2025年三四季度实现盈利”的目标或许并非遥不可及。
小米汽车的快速崛起,离不开规模效应的助力。尽管单个季度的交付量并不算大,但基本集中在SU7这一款车型上,这使得小米能够享受到明显的成本摊薄效应。零部件采购成本、制造成本都在快速下降,尤其是电池、芯片等核心零部件,随着采购量的增加,供应商提供了更为优惠的价格。产品结构的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整体毛利率水平。第二季度,小米开始交付更高售价、更高毛利率的SU7 Ultra车型,这无疑拉高了整体的毛利率。
从单车经济模型来看,小米汽车已经非常接近盈利。单车收入为25.37万元,单车毛利为6.7万元,毛利率达到了26.4%。尽管单车分摊费用较高,约为7.3万元,导致单车净亏损约为6000元,但理论上,小米汽车只需要再降低6000元的单车分摊费用,或者通过涨价、降本等方式增加6000元的单车毛利,就能实现盈利。而随着交付量的增加,单车分摊费用将持续下降,小米汽车盈利的目标有望在下半年实现。
小米在费用控制方面依然表现出色。尽管进入了新业务领域,但小米的整体费用率并没有显著上升,反而有所下降。这得益于小米的规模效应以及精细化的费用管理。研发费用、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都在同比下降,这使得小米能够在保持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保持健康的财务状况。这种精打细算的经营策略,无疑为小米汽车的盈利之路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