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电动汽车领域迎来了一股新的思潮,挑战着过往对燃油车淘汰趋势的普遍预期。随着2025年新能源补贴政策的逐步退出,无论是中国即将结束的购置税减免,还是美国9月底停止的电动车补贴,都让“电车更省钱”的观点开始动摇。
在高速公路上的体验更是加剧了这一趋势。当车速超过100公里/小时,电动汽车的耗电量远超过燃油车,甚至达到3倍之多。湖南的李女士在一次300公里的高速旅程中,不得不两次充电,而在节假日,服务区充电排队等待两小时已成为常态。
与此同时,混合动力车型以其独特的优势吸引了消费者的目光。例如,吉利雷神混动在满电满油状态下能行驶2000公里,比亚迪的第五代DM系统更是能突破2500公里。这些技术已不再是实验室中的概念,而是广泛应用于实际车型中。
车企的财务数据也透露出市场变化。福特每卖出一辆电动车亏损6.94万美元,相比之下,燃油车仍在盈利。电动车的高成本主要源于电池,其价格占整车价格的40%-60%,且维修费用同样不菲。只有当电池衰减超过30%时,车主才有资格更换新电池,而其他部件的维修费用可高达电池价格的40%。
二手车市场也反映了这一趋势。使用三年的新能源车残值率仅为45%-50%,比燃油车低15个百分点。这意味着,2023年花费20万购买的电动车,到了2025年二手价值可能仅剩7万。虽然节省了油费,但这些节省下来的钱往往被保险和维修费用所抵消。
市场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销量增长了15%,而纯电动车的增速则从50%下滑至39%。比亚迪和吉利成功地将混合动力车型的价格调整至与燃油车相当,而理想汽车则通过增程式技术成功进军高端市场。
目前,固态电池的成本仍然高昂,氢能技术也主要局限于商用车领域。混合动力车型凭借其无续航焦虑、适应各种使用场景以及较低的使用成本,成为了当前市场上最合适的选择。业内人士认为,电动汽车可能并非最终答案,混合动力才是多数家庭在现阶段最需要的过渡方案。随着市场的日益理性,消费者不再仅仅为“环保”或“补贴”而买单,而是更加注重车辆的实际性能和成本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