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农商银行面临上市挑战,业绩增长暗藏隐忧
天津农商银行,这家拥有70多年历史的金融机构,近年来一直在寻求上市的道路上前行。然而,距离其2021年提出的“3510”奋斗目标已过去四年,上市之路依旧遥遥无期。近日,该行召开了2025年年中党建暨经营工作会议,总结了上半年的工作成效,并部署了下半年的重点工作,但上市信息并未被提及。
从业绩上看,天津农商银行在2025年上半年交出了一份看似不错的成绩单。资产总额达到4815亿元,营业收入为53.07亿元,净利润达到16.5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和10.5%。然而,深入分析其增长原因,却不难发现一些隐忧。传统利息业务收入在下降,而投资损益成为了推动营收增长的主要动力。这种增长模式如同“走钢丝”,既要面对市场波动的风险,又要应对监管政策的约束。
天津农商银行的股权结构问题也是其上市之路的一大阻碍。该行股权长期存在“国资主导、民资分散”的特点,且部分股东的股权存在质押或冻结情况。尤其是第十大股东天津东泰世纪投资有限公司,其持有的1.425亿股股份不仅被质押,还被冻结。这种情况在IPO审核中会引起监管机构的重点关注,因为股权冻结可能导致股权结构变动,影响“股权清晰”的审核要求。
天津农商银行在近年来也经历了多次高层人事变动。自2021年提出上市计划以来,该行董事长、行长等关键职位多次更迭,这无疑给其上市筹备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该行还多次因违规行为受到监管处罚,这也给其上市进程蒙上了一层阴影。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天津农商银行在年报中曾多次提及上市计划,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市一词在其年报中的出现频率逐渐减少。现任董事长唐一平上任后,年报中已难寻“上市”二字,“3510战略”也不再被提及。取而代之的是坚守本源、回归本地、服务实体经济、服务小微及“三农”的市场定位。
面对业绩增长的压力、股东股权的冻结问题以及监管趋严的环境,天津农商银行要想在2026年内完成上市计划,难度可想而知。或许,上市已不再是该行的首要工作重点,而是更加注重自身的业务发展和市场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