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行业理财市场,2025年上半年见证了多重变革与调整。随着估值整改的深入推进和低利率环境的持续影响,银行理财公司纷纷调整策略,下调业绩比较基准,预示着理财产品收益率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继续面临压力。
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5年上)》显示,上半年银行理财规模有所回升,达到30.7万亿元。这一增长部分归因于一季度债券市场的调整,以及随后存款降息和居民资金流向理财产品的趋势。报告预计,下半年理财规模有望继续增长,年底有望突破33万亿元。
报告还揭示了理财市场的一些具体变化。首先,封闭式产品的期限进一步延长,一年以上期限的产品占比达到70%,这与多资产和“固收+”产品规模的增加密切相关。尽管固收型产品仍占主导地位,但增加小部分权益资产已成为提升收益的共识。
从投资性质来看,固定收益类产品占比高达97.2%,而混合类、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规模相对较小。在资产配置上,银行理财进一步减少了对信用债、非标、权益类资产的配置,增加了对利率债和公募基金的配置比例。
在理财客户方面,上半年客户数量持续增长,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截至6月末,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到1.36亿个,较年初增长8.37%。同时,理财公司的代销渠道也在持续拓宽,全市场有569家机构代销了理财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
然而,尽管理财规模增至历史高点,但增速有放缓趋势。考虑到二季度末回表力度通常同比略降且不及一季度,预计全年理财增量不及2024年。在低利率环境下,投资者更偏好短期低波动的产品,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持续下降,而开放式固收类产品成为增长主力。
从资产端来看,银行理财面临欠配压力,增配高流动性资产成为趋势。现金及银行存款、公募基金、同业存单等资产的配置比例在上升。特别是存款和同业存单,因无需缴纳利息收入增值税,税后收益率相对较高,受到理财公司的青睐。
银行理财对信用债ETF、主动管理类基金的需求也在增加。公募基金仓位的增长反映了理财欠配压力大,以公募基金快速建仓的需求较大。同时,理财公司也在调整债券配置策略,收缩信用债敞口,增加利率债的波段交易。
在竞争格局方面,头部效应明显。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规模优势稳固,坐稳市场头把交椅。而中小银行则面临清零预期,主动退出理财市场,市占率降至10%。未来,中小银行或转为纯代销,丰富产品货架,加强客户黏性。
值得注意的是,理财资产端的欠配压力持续增大。存量高息协议存款集中到期、信托平滑工具整改、短期限信用债发行降速等因素,使得理财配置需求难以满足。未来,随着投资者降低对理财产品的收益预期,理财公司仍将坚守“绝对收益”定位,对同业存单、短期限信用债和债基需求较大。
在投资策略上,银行理财公司正在加强多资产、多策略的投资布局,强化投研体系和风控能力。通过配置更多低波动、高流动性资产,以有效管理净值波动,同时寻求收益增厚的机会。
随着市场的不断变化和投资者需求的演进,银行理财公司正积极调整策略,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未来,理财市场的竞争格局和资产配置趋势将继续演变,为投资者提供更多元化、更稳健的理财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