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公布了一项针对2025年上半年全国汽车经销商生存状况的深度调查报告,揭示了经销商与主机厂之间关系的紧张态势,以及行业内普遍面临的多重经营压力。
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汽车经销商对主机厂的满意度急剧下滑,达到了近14年来的最低点。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经销商面临的价格倒挂问题愈发严重,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价格倒挂,即新车销售价格低于经销商的进货成本,已成为行业内不可忽视的痛点。据统计,超过七成的经销商遭遇了不同程度的价格倒挂,其中近半数的倒挂幅度超过了15%。这种严重的价格倒挂现象,不仅严重侵蚀了经销商的流动资金,还使得他们对库存的承受能力大打折扣。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指出,价格倒挂导致新车业务普遍亏损,经销商资金周转困难,流动性紧张的问题已经蔓延至整个汽车流通行业。报告数据还显示,今年上半年,仅有30.3%的经销商完成了销售目标,而超过半数的经销商目标完成率低于70%。豪华品牌虽然表现略好于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但整体形势依然严峻。
经销商的生存状况在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恶化。报告指出,上半年汽车经销商的亏损比例已上升至52.6%,盈利比例仅为29.9%。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车独立品牌的经销商经营状况相对较好,盈利比例达到42.9%,远高于传统燃油车品牌的25.6%。这一对比凸显了新能源汽车市场在传统燃油车市场低迷背景下的强劲表现。
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也是导致经销商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厂家和经销商纷纷采取降价策略,结果却陷入了“销量增长但收入不增、收入增长但利润不增”的尴尬境地。郎学红表示,尽管在政策拉动下,国内汽车消费有所回暖,但行业整体仍面临严峻挑战。
除了价格倒挂和市场竞争外,厂家对经销商的返利政策也成为经销商普遍反映的问题之一。报告指出,厂家设置的返利形式复杂多样,模糊返利的占比过高,导致经销商难以准确计算实得返利。返利周期过长和使用限制过多也加重了经销商的负担。因此,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呼吁厂家简化返利政策,实施单一的月度考核,缩短返利周期,并取消返利使用的限定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