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 Inclusion·外滩大会“全球AI投资展望——AI创业的爆发与中国机遇”论坛上,AI智能体的商业化路径与投资逻辑成为焦点话题。多位创业者与投资人从技术演进、场景落地、投资策略等维度展开深度对话,揭示了中国AI生态在智能体时代的独特机遇与挑战。
阶跃星辰创始人姜大昕指出,智能体正加速渗透金融、医疗、教育等垂直领域,其发展已从单一功能向“全场景能力”跃迁。他预测,下一代智能硬件的核心竞争力将聚焦于“自主执行能力、持续在场服务、个性化记忆存储与动态进化能力”,这要求技术架构从“任务驱动”转向“意图理解”。
蚂蚁集团副总裁纪纲则从技术成熟度角度分析,随着大模型参数规模突破万亿级,业界对智能体的期待已从“辅助工具”升级为“具备类人推理能力的实体”。他特别提到,线下中介、情感陪伴等对误差容忍度较高的场景将率先实现规模化落地,而需要精确数据闭环的领域(如自动驾驶、精密制造)仍需突破技术瓶颈。
中国AI应用的全球领先地位得到多位投资人认可。明势创投黄明明认为,这一优势源于“互联网时代积累的产品化能力”与“技术迭代速度”的双重驱动。他预测,未来全球顶尖智能体中三分之二将诞生于中国创业团队,尤其在垂直领域可能形成“中国方案”输出全球的趋势。
BAI资本龙宇对“智能体爆发论”持谨慎态度。她指出,尽管全球资本对AI探索保持宽容,但市场对交付质量的要求正在快速提升。“创业者调试窗口期正在缩短,未来两年将是决定技术路线能否商业化的关键期。”
设计领域智能体Lovart的创始人陈冕提出,AI时代的产品增长逻辑已发生根本转变。“流量驱动模式失效,创新驱动成为核心。”他以设计行业为例,智能体通过生成式技术重构创作流程,其价值不在于替代人类设计师,而在于拓展创意边界。
在投资策略层面,分歧与共识并存。蚂蚁集团黄海透露,其垂类智能体投资遵循“三大标准”:市场规模超千亿、付费意愿强、能构建技术壁垒。同时强调对算力基础设施的持续布局,“未来Token消耗与能源效率将成为智能体经济的核心约束条件”。
经纬创投王华东警示创业赛道选择风险。他以编程智能体Cursor为例,指出依赖大模型基础能力的产品易被巨头复制,而“基于特定场景深度优化”的路径(如Replay聚焦代码审查环节)更具生存空间。“避开大模型迭代主赛道,是中小创业者的生存法则。”
创世伙伴周炜提出“哑铃型投资策略”:在To B端,投资与复杂工作流深度绑定的应用,以抵御技术迭代风险;在通用方向,押注高风险高回报的底层技术突破。“这种分化既能保证短期收益,又能参与未来产业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