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17系列新机发布带来的市场涟漪,正以超预期的速度向二手交易领域扩散。转转平台最新数据显示,发布会次日二手苹果机型搜索量环比暴涨150%,回收询价量激增210%,其中iPhone 15/16系列Pro及Pro Max机型详情页访问量更接近200%的增幅。这场由新品迭代引发的换机潮,不仅推动消费电子市场进入阶段性上行周期,更让二手回收行业迎来新一轮活跃期——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20-2024年中国以旧换新回收交易额从61亿元跃升至19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33.5%,2024年消费者销售端市场规模已达947亿元。
在这场行业盛宴中,头部企业的战略分化愈发明显。以转转为代表的玩家选择高强度C端营销,在抖音、B站等平台通过内容创作者进行"硬植入"式推广;而位列行业第三的闪回科技则押注ToB业务,将上市目标锁定港交所——这已是其两年内第三次冲击资本市场。但与行业整体上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家企业正背负着四年半累计超3亿元的亏损,以及2025年底前未完成IPO将触发近8亿元对赌赎回的沉重压力。
作为中国第三大手机回收服务商,闪回科技2024年市场份额仅为1.3%,其业务模式高度依赖上游供应商。招股书显示,2024年前五大供应商采购占比达57.6%,其中小米集团通过以旧换新渠道的采购额占比高达44.8%,全渠道采购占比41.5%。这种深度绑定源于资本与业务的双重关联:2018年成立仅两年时,闪回便通过A轮融资引入小米科技、顺为资本等小米系资金,目前小米系合计持股超过10%。
但这种紧密关系正带来反噬效应。2022年小米推出自有回收平台后,闪回为保住货源不得不提高回收价格,直接导致采购成本攀升。更复杂的是股东层面的竞争关系——同行转转通过旗下公司持有闪回4.42%股份,而转转同样是小米系重点投资的企业。这种"既投资对手又成为对手股东"的格局,让闪回在获取资源时面临更多不确定性。
在市场格局方面,闪回科技与头部玩家的差距持续扩大。2024年爱回收、转转的回收及售出交易额占比分别达7.9%/8.2%和7.4%/8.1%,而闪回科技超八成市场份额由其他分散玩家占据。数码产品供应链人士指出,行业门槛较低导致中小玩家激增,进一步加剧市场分散性。与此同时,头部企业已开始多品类布局:转转集团6月在北京国贸开设3000平方米"超级转转"仓店,融合奢侈品与3C产品;爱回收则持续加码线下,截至二季度末门店总数达2092家,其中673家开通多品类回收服务。
反观闪回科技,其渠道仍高度依赖上游合作伙伴。记者在小米之家门店体验以旧换新时发现,交易付款方正是闪回科技旗下子公司。这种保守策略在头部玩家频繁动作下显得被动——一旦合作方调整回收政策或缩减合作规模,其货源稳定性将直接受冲击。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分析称,二手交易本质是低毛利、高周转模式,头部企业尚未建立平台级护城河,红利更多停留在交易量层面。
8月14日,闪回科技第三次向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拟发行不超过6764.7万股。这次IPO更像是与时间赛跑的"拆弹行动"——若2025年底前未能完成上市,近8亿元对赌赎回负债将直接压垮流动性紧绷的公司。尽管2021-2025年上半年营收复合年增长率约20%,2025年上半年同比增40.3%,但盈利端持续承压,累计净亏损超3.37亿元。核心问题在于毛利率长期低位,采购端被动涨价与销售端议价能力低形成双重挤压。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5年6月30日,闪回科技赎回负债高达7.905亿元,而同期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1.198亿元。若上市失败,需按协议赎回投资者优先股,涉及金额近8亿元。更严峻的是,2021-2025年上半年赎回负债增长157%,若未能在年底前完成IPO,这部分账面负债将转化为真实偿债压力。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指出,赎回压力可能导致资金链紧张,影响业务扩张和技术投入,甚至引发市场份额收缩等连锁反应。
对于闪回科技而言,IPO已成为消解负债的唯一路径。据招股书披露,上市完成后赎回负债将自动转换为公司权益。在距离负债"引信"燃尽不足一个季度的倒计时中,这家企业正站在命运的关键节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