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茅台在网络平台的价格持续走低引发市场热议。据酒类行情监测平台“今日酒价”披露,2025年53度500ml飞天茅台散瓶批发参考价已跌至1770元,较前一日再降10元,创下该产品上市以来的价格新低。与此同时,原箱装批发价虽维持在1790元,但与历史峰值相比同样出现明显回落。数据显示,自平台监测以来,散瓶与原箱装的累计跌幅均超过20%。在电商渠道中,拼多多某店铺的飞天茅台双瓶装售价已低至3400元,折合单瓶价格仅1700元。
在贵州茅台2025年半年度业绩说明会上,投资者对价格波动表现出高度关注。有投资者提问称,中秋节前飞天茅台市场价跌破1800元,公司是否认可这一趋势?是否会因此调整全年业绩目标?对此,公司董事王莉回应称,面对行业周期调整与消费趋势变化,企业将坚持长期主义,通过优化市场策略、精准产品投放和渠道维护,保持市场平稳运行。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飞天茅台零售价格呈现单边下行态势,6月至今已多次跌破关键心理价位,仅在7月短暂反弹后便再度失守1800元关口。
茅台价格体系的松动,首先与供需关系的结构性变化密切相关。作为中国白酒行业的标杆产品,茅台长期承担着社交场景中的“硬通货”角色,在政商接待、企业年会、婚庆宴席等场合具有不可替代性。其独特的生产工艺和地理标志保护,导致产能增长始终受限。基酒年产量受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窖池数量及五年陈酿周期制约,即便通过技术改造扩大产能,年出货量仍难以实现爆发式增长。这种“喝一瓶少一瓶”的稀缺性,过去十年间持续推高市场终端价格,从出厂价几百元攀升至最高突破3000元。
金融属性的叠加曾是支撑茅台价格的重要因素。随着资本市场对另类资产配置需求的增长,茅台逐步被赋予投资品属性。专业酒商、投机者乃至个人投资者大量购入原箱茅台进行囤积,期待通过价格差获利。这种“金融化消费”行为显著推高了价格曲线,使茅台脱离单纯消费品范畴,成为具备储值功能的“液体黄金”。尤其在通胀预期上升或经济不确定性加大的背景下,其“硬通货”属性愈发凸显,价格进入由市场预期主导的非理性繁荣阶段。
但今年以来,市场环境发生显著转变。宏观经济调整导致高端消费受到抑制,企业在商务宴请等方面的预算缩减,直接削弱了对高端白酒的需求。与此同时,消费者观念日趋理性,过去盲目追求品牌象征的现象逐渐减少。更多消费者开始注重性价比和实际体验,光瓶酒等亲民型产品凭借不错品质和合理价格,赢得市场青睐。这种消费回归本质的趋势,导致茅台库存相对增加,价格自然出现回调。
从更深层次看,茅台价格的回落也反映出市场对“白酒奢侈品化”的重新审视。与爱马仕、劳力士等真正奢侈品不同,茅台的定价机制始终受到政策干预与市场力量的双重制约。其品牌叙事虽强,但难以通过限量策略持续维持高溢价。更关键的是,白酒行业正面临代际消费更替的挑战。年轻群体对高度烈酒的兴趣减弱,更倾向选择低度、健康、多元化的饮品。这种趋势下,任何将白酒“奢侈品化”的尝试都可能遭遇发展瓶颈。
当前的价格调整,实质是市场回归理性的过程。它标志着茅台正在摆脱非理性炒作,重新构建以真实消费为基础的定价逻辑。对于企业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转型契机。唯有放下“金融符号”的包袱,聚焦产品本质与消费体验,才能在行业变革中保持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