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探索科技边界的征途上,"人工脑"——这一曾只存在于科幻作品中的概念,正逐步从想象走向现实,成为人工智能领域追求的重要目标。人类思维的基础是大脑,它由上千亿个神经细胞构成,数量可与银河系中的星辰相媲美。而神经细胞间的连接点"突触",数量更是神经细胞的千倍,高达10的14次方。这些细胞组成的复杂神经网络,赋予了人类感知、意识、学习、记忆以及思维的能力。长久以来,大脑神经环路的形成与功能实现机制,一直是科学界的未解之谜,脑科学也因此被视为理解自然与人类自身的终极领域。
从医学视角看,深入理解大脑的发育过程与工作机制,对于维护脑健康、治疗复杂脑疾病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热潮的兴起,脑科技被推向了全球科技竞争的新高地。科学家们正借鉴人脑独特的工作原理,设计出具备强大学习与运算能力的机器与算法。脑科学的研究成果,正成为推动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的关键力量,预示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将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迈向新阶段。
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瓶颈,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建峰指出,当前的人工智能仍停留在"机器"层面,其能力均由人类赋予。未来,随着对大脑秘密的进一步破解,人工智能有望实现"自我思考"。他强调,仅依赖大数据与计算机技术的人工智能存在局限,如人脸识别、无人驾驶等技术常因大数据未覆盖的"盲点"而出现问题。相比之下,人脑能在关键时刻展现出灵活应变的能力,因此,真正的人工智能应是人机深度融合的产物。
在探索人工智能未来突破点的道路上,复旦类脑研究院已走过十年历程。理解大脑的结构与功能,是21世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之一。谁先揭开大脑运作的神秘面纱,谁就能在全球智能产业革命中占据先机。位于浦东张江的复旦类脑研究院,其建筑外观宛如一把从中升起的"大伞","伞"上的纹理恰似大脑的纹路,寓意着对大脑奥秘的探索。
在这里,冯建峰与科研团队正致力于破解一个个"脑奥秘"。例如,研究发现人脑前额叶与枕叶区灰质体积的减小与多动症症状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人类的许多生理行为均与大脑紧密相连,通过大脑的惩罚与奖赏机制,可以探寻行为的根源。冯建峰提出,未来的人工智能若能融入惩罚与奖赏机制,将变得更加高效,为人工智能实现"自我思考"奠定基础。
回望50年前,美国科幻片《未来世界》让全球观众见识了拥有"人脑"的机器人的厉害与可怕。时至今日,尽管机器人已无处不在,但真正具备"思考"能力的人工智能仍未出现。赋予人工智能以"人味",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最前沿,也是复旦类脑研究院当前全力追求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