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北京、上海、广州之后,国内第四座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突破700公里的城市正式诞生——成都凭借地铁10号线三期、17号线二期的同步开通,成功跻身这一行列,进一步巩固了其全国轨道交通“第四城”的地位。
此次新增的两条线路为成都轨道交通网络贡献了30公里运营里程,使其总规模达到700公里以上。根据交通运输部数据,截至今年8月,成都轨道交通运营里程为634.2公里(未包含市域快轨成都-资阳线全线),这一数据已稳居全国第四。此次“双线齐发”后,成都与轨道交通第三城广州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与武汉、重庆、南京等城市相比,成都进入轨道交通时代的时间晚了约5年,与沈阳、佛山同期起步。但凭借惊人的建设速度,成都曾创下“全国地铁运营里程最快突破500公里”的纪录,展现出显著的后发优势。
支撑成都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首要因素是人口增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10年至2020年间,成都常住人口增加581万,增量仅次于深圳和广州。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持续的人口流入为轨道交通提供了充足的客源保障,也凸显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
城市空间战略布局的调整同样功不可没。过去十余年,成都通过“南拓”发展天府新区,实施“东进”战略跨越龙泉山建设东部新区,并成功布局第二机场,成为全国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枢纽机场的城市。这些重大规划的落地,对交通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为轨道交通建设提供了战略机遇。
在政策层面,成都的轨道交通规划申报工作表现突出。地铁建设需经国家审批,成都在这方面成效显著。2020年,成都一次性开通7条地铁线路,运营里程增加200多公里。即便在地铁建设全面降温的背景下,成都地铁五期建设规划仍于2024年年底获批,成为当年唯一获批的城市。成都较早布局市域铁路,除已开通的成都-资阳线外,成都至眉山线、成都至德阳线等项目正在建设中。
目前,成都已开通、在建及获批的轨道交通线路总规模达900公里左右,这将为其在全国轨道交通领域的地位奠定坚实基础。其中,市域S13线已先行获批,进一步拓展了轨道交通网络的覆盖范围。
从全国范围看,截至今年8月,54个城市开通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331条,总里程达11210.7公里。其中,43个城市开通地铁、轻轨线路272条;16个城市开通单轨、磁浮、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路25条;18个城市开通有轨电车、自动导向轨道线路34条。运营里程超过300公里的城市已达15个,而100公里以下的城市有27个,占比一半。这表明,大规模轨道交通建设仍集中在少数城市。
在GDP十强城市中,除苏州外,深圳、武汉、杭州、南京、重庆的轨道交通运营规模均已突破500公里。轨道交通线网规模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城市需求,重庆、上海、北京、成都常住人口均超过2000万,广州、深圳实际管理服务人口也超过2000万,这些城市的轨道交通规模靠前符合发展规律。
当前,轨道交通建设降温趋势明显,建设进度有所放缓。广州、苏州、西安等地的轨道交通四期规划,以及南京、厦门、沈阳等的三期规划均处于待批阶段。下一阶段,主要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将逐步从单个城市线路加密转向都市圈线路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