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举办的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核心管理层代表提出,人工智能正推动全球进入一场前所未有的智能化变革。这场由AI驱动的产业革命,不仅将重构技术发展路径,更会深度渗透社会各个领域。据透露,阿里巴巴已制定总额达3800亿元的AI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并承诺持续追加投入,此举引发资本市场强烈反应,港股股价当日涨幅突破7%。
管理层将人工智能发展划分为三个递进阶段:当前处于"自主行动"的突破期,AI开始具备工具调用与复杂任务分解能力;未来将迈向"自我迭代"的进化阶段,通过物理世界交互实现模型自主升级;最终目标是构建"超越人类"的超级人工智能(ASI)。这种技术演进路线图显示,AI正从辅助人类工作的工具,逐步转变为具有创造力的独立智能体。
技术突破的关键在于数据获取与模型进化机制。当前AI在内容创作、数学计算等领域已展现优势,但物理世界交互能力仍存瓶颈。管理层指出,实现ASI需要突破两大门槛:一是建立与物理世界全量数据的实时连接,二是构建自主优化模型架构的持续学习系统。这种进化路径将使AI具备解决医学难题、新材料研发、气候治理等复杂问题的能力。
产业变革方面,大模型正重塑信息技术底层架构。阿里巴巴预测,未来所有计算设备都将运行具备持久记忆的AI模型,形成端云联动的智能网络。这种变革将催生数亿级开发者生态,传统商业软件可能被AI生成的智能体(Agent)取代。作为战略支撑,阿里巴巴已开源通义千问大模型,并构建百炼平台提供一站式模型服务。
基础设施层面,超级AI云被定义为下一代计算平台。随着GPU计算取代CPU成为主流,数据中心需要重构网络架构与能源供给体系。据估算,未来全球将形成5-6个超大规模AI计算平台,其能耗规模将在十年内增长十倍。阿里巴巴正研发的AI超级计算机,旨在实现基础架构与模型架构的协同创新,提升大模型训练效率。
资本投入数据显示,AI行业正经历历史性扩张。当前模型智力水平已从高中生跃升至博士生阶段,Token消耗量每两三个月翻倍。过去一年全球AI领域投资超4000亿美元,预计未来五年累计投入将突破4万亿美元。这种投入强度正在加速技术渗透,物流、制造、医疗等行业的智能化改造已进入实质阶段。
在应用场景拓展上,自然语言正成为新的编程范式。未来每个人可通过对话创建专属智能体,全球将出现超过人口数量的AI助手。这些智能体不仅能处理数字世界任务,还将通过工具调用介入物理世界运作。当AI连接起真实场景的绝大部分数据,就为最终实现自我进化创造了条件。
技术伦理层面,管理层强调ASI发展需建立安全管控机制。虽然AI将人类从80%的日常工作中解放,但超级智能体的创造能力可能带来未知风险。阿里巴巴提出的解决方案包括:构建可控的模型迭代环境、设计风险隔离机制、建立全球治理框架。这些措施旨在确保技术进化始终服务于人类福祉。
产业竞争格局显示,AI基础设施正成为科技企业的核心战场。阿里巴巴的布局涵盖芯片研发、网络架构、存储系统等全栈技术,其自研的计算芯片与存储系统已形成技术壁垒。通过开源策略与平台化服务,阿里巴巴试图在AI时代复制安卓系统的成功模式,构建覆盖全球的智能计算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