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视频播客来袭:中文播客能否借其突破商业化困局,实现破圈?

时间:2025-09-24 15:28:34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当你在B站、小红书或抖音浏览时,或许会注意到一个新现象:一些知名人物正端坐在录播室,对着麦克风展开深度对话。这类内容被冠以“视频播客”的标签,正在中文互联网平台掀起热潮。从陈鲁豫与窦文涛的智识交锋,到罗永浩与李想的行业对谈,这些动辄数小时的长视频节目,正以百万级播放量引发关注。

视频播客并非横空出世的新概念。在YouTube生态中,这种音频与视频结合的内容形态早已普及。无论是个人创作者还是专业对谈节目,通常都会同步制作视频版本供用户选择。但今年以来,随着B站、小红书、抖音等平台的集中发力,这一形式在中文互联网市场突然成为焦点。罗永浩、陈鲁豫等名人发布的视频播客,凭借长时间深度对话和高质量内容,被视为播客行业商业化的新可能。

追溯播客的发展轨迹,其诞生与苹果公司2001年推出的iPod密不可分。这款革命性产品让音频内容摆脱了传统广播的束缚,开启了移动收听时代。2007年iPhone的问世,则进一步将收听场景从网页转移到移动端。尽管在北美市场,2012年苹果独立播客App的推出推动了行业爆发,但中文播客市场直到2020年聚合平台“小宇宙”上线,才真正进入大众视野。

经过五年发展,中文播客听众规模已达1.5亿,占全国人口十分之一以上。这个群体呈现出独特的“三高”特征:高学历、高黏性、高潜力。数据显示,49%的听众来自一线城市,29.8%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均每周收听时长达4.1小时。然而,这个看似优质的受众群体,却始终未能解决播客行业的核心难题——商业化。

独立播客主林安自2019年开设节目《逆行人生》以来,深刻体会到行业困境。她观察到,多数播客主最初都是出于兴趣创作,第一期节目往往制作简陋,动机纯粹。“链接更多人”和“扩大个人影响力”是创作者的主要驱动力,而非商业变现。这种创作生态导致播客的商业化模式长期局限于广告、付费单集和知识社群三种形式,且多数创作者只能依赖偶尔的广告合作。

与美国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8年美国播客广告市场规模已达4.79亿美元。这种差异部分源于中美两国的出行习惯差异。在公共交通不发达的北美,汽车通勤带来的“碎片时间填充”需求,催生了庞大的播客市场。而在中国,除一线城市外,长距离通勤场景较少,导致播客受众高度集中于特定群体。这种细分市场特性,使得品牌方对播客广告的投放始终持谨慎态度。

广告公司媒介Liz指出,播客广告投放存在双向筛选。一方面,播客主为维护节目调性,常拒绝不符合听众画像的广告,如外卖优惠券等;另一方面,多数本土品牌将播客视为“预算充裕时的备选方案”,而非核心营销渠道。这种局面导致,除奢侈品、个护等需要品牌形象建设的品类外,其他行业很少将播客纳入媒体计划。

视频播客的兴起,为行业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从成熟市场经验看,视频形态能更直观地展示品牌信息,提升转化效率,同时通过切片传播延长内容生命周期。但这种升级也伴随着制作成本的指数级增长。头部制作公司JustPod的流程显示,视频播客需要专人负责嘉宾沟通、场景布置、现场把控等多环节工作,远非传统音频播客可比。

这种成本压力引发了行业争议。部分听众认为,视频播客偏离了播客“伴随性收听”的本质——如果需要专注观看,那与普通视频节目何异?同时,许多独立播客主存在出镜顾虑,社恐性格或外貌焦虑成为视频化的阻碍。更关键的是,视频播客究竟是播客的升级形态,还是一种全新的视频内容类型?这个定义问题至今没有共识。

在美国市场,播客的商业化路径提供了另一种启示。随着播客融入日常生活,企业家开始通过这一渠道直接与公众对话。挪威主权财富基金CEO等商业领袖的加入,使播客成为企业价值观传播的新阵地。这种模式下,广告变现并非首要目标,品牌建设与公众沟通成为核心诉求。这种“不挣钱挣名声”的路径,或许为中文市场提供了参考。

当前,B站等平台提供的流量激励,正在推动视频播客的短期繁荣。但从业者普遍认为,长期来看,真正能脱颖而出的将是具有社会身份的创作者。如杨迪与金靖的对谈节目所示,名人效应与专业内容结合的模式,更符合当前市场环境。视频播客或许无法彻底解决商业化难题,但它正在改变内容分发的逻辑——让优质内容更精准地触达受众,这或许是互联网用户最需要的改变。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