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南儋州的广袤土地上,成片的橡胶树郁郁葱葱,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里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开展橡胶树育种科研的重要基地,三代科研人员在此接力奋斗,书写着天然橡胶育种的传奇篇章。
天然橡胶,素有“黑色黄金”的美誉,是国防装备、航空航海以及工农业生产等诸多领域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然而,长期以来,西方学者曾断言“北纬15度以北不适合种植橡胶树”,这一论断严重限制了橡胶树的种植范围。为了打破这一局限,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橡胶树品种,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科研人员们踏上了漫长而艰辛的科研之路。
1958年,华南热带林业科学研究所(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的前身)迁至海南儋州,橡胶树育种工作由此进入了加速推进的新阶段。当时,年仅23岁的吴云通毅然投身到天然橡胶树引种、筛选和栽培的研究工作中。此后的几十年里,吴云通等科研人员不辞辛劳,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探索,成功选育出多个优良的橡胶树品种。这些品种不仅在海南落地生根,还被推广至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地广泛种植。这一成果不仅有力地推翻了西方学者的错误论断,更创造了世界橡胶树种植大面积北移的奇迹,为中国天然橡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时光流转,1984年,大学毕业的黄华孙加入了育种团队。此时,团队将研究重点转向了耐寒抗风高产橡胶树品种的选育。黄华孙作为国家天然橡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深知橡胶树的“娇气”——对低温、强风极为敏感。为了培育出适应不同环境条件的优质品种,他和团队成员们日夜奋战在科研一线。经过多年的努力,黄华孙牵头的育种团队成功培育出8个耐寒抗风高产新品种,这些品种均入选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名录,为中国的橡胶树种植提供了更多优质选择。
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为中国植胶区域的持续扩大提供了有力支撑。数据显示,从1983年至今,中国植胶面积从700多万亩大幅增加到1700多万亩,年产干胶量也由17.3万吨提升至85.6万吨。这一系列数据的背后,是科研人员们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和不懈努力。
如今,新一代科研人员如李维国、高新生等纷纷加入到橡胶树育种事业中来,为这一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他们紧跟科技发展的步伐,将目光投向了基因编辑、分子标记等新型育种技术。通过运用这些先进技术,科研人员们能够更加精准地调控橡胶树的遗传特性,培育出更具优势的新品种,推动橡胶树育种事业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