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在近期一场公开演讲中宣布,小米将启动一项为期十年的自研手机SoC(系统级芯片)计划,预计投入资金不低于500亿元。与此同时,小米首款自研旗舰芯片“玄戒O1”的发布引发科技界广泛关注。然而,资本市场对此反应冷淡,发布会次日小米股价下跌近10%,市场对这一战略的疑虑逐渐显现。
手机SoC市场的竞争格局异常严峻。高通、联发科和苹果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华为海思则通过“麒麟”芯片构建了深厚的技术壁垒。新入局者需突破设计、流片、封测等全链条技术难题,同时面对巨头积累的专利墙和生态联盟。例如,小米“玄戒O1”采用ARM架构和外挂基带方案,虽被视为稳妥选择,但也暴露了从头构建自主架构的困难。
芯片研发的规模经济压力不容忽视。据雷军透露,研发一颗3nm芯片的代际成本约10亿美元,若装机量仅100万台,单颗研发摊销将高达1000美元,远超高端旗舰手机的硬件成本。这意味着小米需实现旗舰机型销量超越千万台才能盈利。然而,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智能手机总出货量为1330万台,若仅依赖定价5000元以上的高端机型,达成这一目标难度极大。
芯片行业的迭代节奏进一步加剧了投入压力。行业“一年一迭代”的特性要求持续巨额投入,而非一次性投入。小米过去四年已在芯片领域投入135亿元,团队规模超2500人。此前OPPO旗下哲库的关停案例表明,即便拥有雄厚财力,在漫长的回报周期面前,战略决心也可能被动摇。
与手机芯片的“红海”竞争形成对比的是,智能汽车芯片市场正呈现“蓝海”特征。这一领域与小米“人车家全生态”战略高度契合,市场对其战略协同性和商业前景普遍看好。智能电动汽车作为连接个人设备与智能家居的核心枢纽,自研汽车芯片(如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芯片)可摆脱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实现软硬件一体化优化。
汽车电子芯片市场正处于爆发前夜。据QYResearch统计,2025年全球市场规模有望突破1600亿美元,年均增速超10%。中国作为最大汽车市场,2023年汽车电子芯片需求已达约820.8亿元,驱动因素包括L2+自动驾驶普及和智能座舱升级。这一市场尚未形成固化格局,为新玩家提供了切入窗口。
相较于手机芯片,汽车芯片的商业模型更为健康。汽车销量单位虽为“百万级”,但芯片BOM成本占比低,性能提升带来的溢价能力高。一款优秀自研芯片可显著提升车辆性能,支撑更高定价和品牌溢价,无需追求“千万级”出货量即可实现盈亏平衡。2024年小米SU7交付量超13万辆,随着YU7等新品推出,自有车型平台将为自研芯片提供稳定出货基础。
小米面临“双线作战”的资源分配挑战。若同时推进手机SoC和汽车芯片研发,需在两个资金和技术密集型领域投入巨额资源。小米未来五年规划投入2000亿元,但分摊至两个领域仍显紧张。市场更期待小米将战略重心和顶级研发资源投向汽车芯片领域,这一领域与其未来增长引擎直接相关,且市场格局尚未定型。
小米的投资版图已暗示其潜在重心。过去八年,小米在半导体领域完成超110次投资,布局覆盖电源管理、第三代半导体(如碳化硅)、汽车MCU等领域。这些投资为智能汽车和AIoT业务构建了供应链生态。自研汽车芯片将成为打通技术生态、完成闭环的关键拼图。
小米的盈利预期为其战略选择提供了底气。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手机重新夺回中国市场出货量冠军宝座。IoT与生活消费产品业务持续提供稳定现金流,汽车业务已驶入快车道,雷军表示将在2025年第三、四季度实现盈利。盈利后的汽车业务将成为内部“造血”源泉,为“双线作战”提供更充足资源。
对小米而言,自研手机SoC是彰显技术雄心的攀登,但从商业本质出发,更理性的路径是以手机SoC研发锤炼技术能力,同时将战略重心和资源优先分配给汽车芯片。未来的小米,可能更是一家智能出行和智能生活公司,其“芯”跳理应为核心业务而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