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天西北集团承建的越秀·铁建樽樾项目施工现场,传统建筑作业的场景已难觅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智能装备与AI技术深度融合的新型建造模式——5G智能塔机在空中精准吊运,四轮激光扫平机器人与抹光机在地面默契配合,腻子喷涂机器人正为墙面“美容”。这些智能设备组成的“机器人军团”,正在重新定义建筑施工的效率与精度。
“以前开塔机,每次吊装都要探出头看,地面指挥员通过对讲机喊话,一次对位至少5分钟,遇到大风就得停工。”拥有20年操作经验的塔机司机李阿勇感慨道。如今,他坐在项目智能塔机控制中心的显示屏前,通过360度监控画面实时掌握作业面情况,系统自动提供吊重、风速等数据,还能预判风险并规划避障路径。“现在每天不用反复爬塔机,工作时间至少节省1小时,安全性也大幅提升。”
地面作业的变革同样显著。外挂式智能电梯取代了传统人工操作模式,工人通过按键呼梯后,轿厢自动运行并实时监控载重,故障数据同步传输至控制中心。一旦超载或异常,系统立即制动并推送维修方案,处理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30分钟内。项目执行经理齐永昭介绍:“高峰时段,工人再也不用排队等梯,乘梯效率提升数倍。”
在地下车库施工区,四轮激光扫平机器人与驾驶式抹光机的“组合拳”令人眼前一亮。前者沿AI预设路线移动,激光束精准锁定地面标高;后者根据AI调控的转速完成抹平作业,最终平整度误差控制在5毫米以内。“同等精度下,效率比纯手工作业高出50%以上。”齐永昭说,传统施工需要数名工人配合,现在两台机器人即可完成,工人只需在旁监督。
钢筋加工区的智能钢筋数控弯箍一体机则展现了“批量绣花”的实力。机械臂自动抓取整捆钢筋,经校直、弯箍、成型后分拣堆叠,全程无需人工干预。工人输入参数后,机器可完成直角、圆弧、弯钩等复杂形状加工,误差几乎为零。“以前10个工人一天最多做2000个,现在单日加工量达5000个,材料浪费也大幅减少。”齐永昭补充道。
这场施工革命的背后,是AI“军师”的统筹指挥。数字化建造控制中心如同项目的“智慧大脑”,将分散的机器人、工序和数据串联成一体。AI摄像头实时监测墙面喷涂均匀度、地面标高、钢筋间距等指标,发现问题立即抓拍标注;视频监测系统则识别安全帽佩戴、明火、人员聚集等情况,违规行为触发语音预警,安全员可通过终端对讲机及时提醒。
“机器人做重复、繁重的工作,人负责管控和决策,这才是人机协同的核心。”中天西北集团副总工程师杨培娜指出。目前,项目已应用6类建筑机器人和10余种智能工具,施工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15%。这些数据印证了智能建造的行业价值——它不是取代人力,而是推动工人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型。
工人李师傅的转变印证了这一趋势:“以前担心机器人抢饭碗,现在学会操控它们,反而多了门手艺。”越秀·铁建樽樾项目的突破在于,通过AI搭建了“人机协同作战”体系,让传统建筑工人变身“机器人指挥员”。完善的设备管理制度确保机器人稳定运行,而工人则专注于更高价值的管控与决策工作。
从“单打独斗”到“组团作战”,我国建筑行业正迈入智能建造的新阶段。越秀·铁建樽樾项目的实践表明,当AI成为“军师”,机器人化身“工匠”,建筑施工不仅能告别“靠人力、拼经验”的旧模式,更能迈向“智能、高效、绿色”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