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我国航天领域再传捷报——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山东海阳周边海域成功实施引力一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任务,将吉林一号宽幅02B07星、数天宇星01-02试验星精准送入预定轨道。此次发射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技术迈入新阶段,也为全球固体运载火箭发展树立了新标杆。
作为全球起飞推力最大的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采用三级半构型设计,总高度约30米,起飞质量达405吨,配备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四院研制的4型7枚固体大推力发动机。其600吨的起飞推力可实现6.5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及4.2吨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该火箭不仅是我国首个海上成功发射的捆绑构型运载火箭,更在2024年1月首飞时创下三项纪录: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中国运力最大民商火箭、中国首型捆绑式民商火箭。
此次搭载的吉林一号宽幅02B07星由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属于国际领先的超大幅宽亚米级光学遥感卫星。该系列卫星可提供150千米幅宽、0.5米分辨率的高清影像,具备批量化生产、大幅宽成像、高速数据传输等特性,广泛应用于国土监测、灾害预警等领域。
相较于首飞版本,引力一号遥二火箭在可靠性、轨道适应性及发射点兼容性方面实现显著提升。研发团队东方空间构建了批量化生产的质量管控体系,同步推进人才梯队建设,为多型号常态化发射奠定基础。此次发射验证了火箭对复杂任务环境的适应能力,为后续商业发射积累了宝贵经验。
尽管技术突破引发行业关注,但固体火箭的技术路线选择仍存争议。与可回收液体火箭相比,固体火箭单次发射成本高出五成以上,难以满足未来高频组网需求。业内担忧,过度依赖固体技术可能分散液体火箭研发资源,错失市场窗口期。不过,东方空间解释称,固体路线可依托成熟军工技术快速实现产品落地,通过"三步走"战略——先以固体火箭打开市场,再以液体火箭承接需求,最终完成技术迭代。
从应用场景看,固体火箭的24小时快速响应和海上发射安全性具有独特优势,但当前商业发射需求仍以卫星组网为主,更侧重低成本大运力。应急任务则多由国家队承担,商业空间相对有限。东方空间需在液体火箭成熟前,通过固体火箭抢占细分市场,同时加快后续液体型号研发进度,方能在"降本为王"的商业航天竞争中占据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