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在脑机接口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将该技术成功应用于血管外科领域。由周志涛研究员领衔的团队研发出全球首款柔性血管神经接口,为血管疾病诊疗开辟了全新路径,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
传统血管外科治疗中,支架植入虽能有效恢复血管通畅,但机械支撑引发的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始终是临床难题。当前影像学检查手段虽能显示血管形态,却无法直接获取调控血管功能的神经电信号,导致对血管功能失调的干预缺乏精准性。这一技术瓶颈长期制约着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
研究团队突破性地采用双向闭环柔性脑机接口技术,以天然蚕丝提取的丝素蛋白作为核心粘附材料。这种生物材料具有超强柔韧性和湿环境粘附能力,如同第二层皮肤般能完美贴合血管表面。通过半导体微纳制造工艺,科研人员成功构建出厚度仅微米级的柔性接口,实现了血管电生理信号的高保真采集。
该装置的创新性体现在三维曲面适配能力上。博士后研究员王馨儿解释道:"血管持续搏动且表面湿润,传统刚性设备容易造成机械损伤。我们的接口能随血管形态动态调整,与周围交感神经网络形成稳定耦合。"实验数据显示,该技术不仅可实时监测血管动态变化,更能通过精准电刺激调节异常血管收缩。
在动物实验中,柔性接口展现出显著疗效。研究证实,经电刺激干预后,异常收缩的血管恢复至正常调节状态,血管硬度参数通过超声检测得到明显改善。与传统血管袖带相比,丝素蛋白材料将机械损伤风险降低80%以上,其柔韧性堪比保鲜膜,能随血管活动自由变形而不产生牵拉。
这项技术突破具有双重价值:既为血管功能修复提供了直接干预手段,又为智能医疗设备开发奠定基础。研究团队透露,该柔性神经接口作为通用技术平台,未来可扩展至神经调控、器官功能修复等多个医学领域,推动个性化精准医疗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