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全球首个海上千方PEM槽制氢系统启动测试 助力深远海风电制氢新突破

时间:2025-10-22 23:30:07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近日,由申能集团投资、上海氢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上海氢盛创合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全球首个海上千方级PEM电解槽及制氢系统完成全功率测试。这一突破性成果标志着我国在海上绿色氢能装备领域实现重大技术跨越,为深远海风电资源开发提供了创新解决方案。

该系统专为海上漂浮式平台设计,集成高耐久材料、高传质流场、高精度装配及智能控制等多项核心技术,具备离网运行、防腐蚀、抗风浪及轻量化等特性。模块化设计的系统每小时可生产1000标准立方米氢气,成为国际上产能最大的海上漂浮平台PEM电解制氢装备。据研发团队介绍,系统可在强风浪、高盐雾等恶劣海洋环境中长期稳定运行。

针对深远海风电开发面临的电力输送成本高企难题,该技术提出"风电制氢"替代方案。通过将海上风电转化为氢能输送,相比传统海底电缆传输,成本可降低30%以上,且输送距离越远经济性越显著。这一突破有效破解了制约深远海风电开发的核心瓶颈,为大规模开发12.3亿千瓦的深远海风能资源开辟了新路径。

中国气象局数据显示,我国海上风能技术可开发量达27.8亿千瓦,其中深远海区域占比近45%。但截至2025年6月,海上风电累计并网装机仅4420万千瓦,电力输送成本高成为主要制约因素。新研发的PEM制氢系统通过适应风电波动性的技术突破,可将难以开发的深远海风电转化为绿氢、绿氨等零碳燃料,经管道或船舶运输至沿海地区或出口。

据项目负责人透露,该海上制氢系统将于明年登陆申能海南CZ2海上风电平台进行示范应用。这项成果不仅填补了全球海上制氢装备的技术空白,更构建起从风电制氢到燃料运输的完整产业链。通过管道或船舶运输绿氢的方式,可有效降低深远海风电的开发成本,为沿海重工业提供稳定的零碳能源供应。

作为综合性能源企业,申能集团已构建起覆盖"制、储、运、加、用"全环节的氢能战略体系。此次技术突破将进一步延伸其氢能产业链,通过将海上风电与氢能产业深度耦合,为能源转型提供可复制的技术范式。研发团队表示,未来将持续优化系统效率,推动海上制氢技术向更大规模、更高可靠性方向发展。

更多热门内容
成都金堂签约8个项目!德国投资助力 共绘绿色智造与产业集聚新蓝图
此次与Deutsch-Chinesisches Kompetenzzentrum GmbH成功签约,进一步搭建起金堂与欧洲企业在高端智能制造领域深化合作的重要平台,为金堂积极融入成都市对外开放新格局注入新动力…

2025-10-22

高校重大科研项目:破瓶颈,强机制,以有组织科研促高质量发展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高校在重大工程类科研项目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诸多瓶颈问题,尤其是缺乏对项目完成质量的考核与反思。 高校还可以考虑在项目、经费、论文、奖项等传统科研考核指标基础上,将重…

2025-10-22

无人机缘何“惧风”?抗风试验装置为飞行安全揭秘护航
测试结束后,装置会生成一份 “抗风成绩单”:明确无人机的 “最大安全抗风等级”(比如 “能扛住 6 级持续风,短时扛住 8级阵风”),还会指出短板 —— 比如 “在湍流风里耗电太快,只能飞 15 分钟”“…

2025-10-22

无人机抗风试验装置:为飞行安全划界,见证性能极限的“风洞考场”
无人机抗风试验装置并非单一设备,而是一套由多个系统组成的“综合测试体系”,核心作用是模拟各种真实风况,让无人机在可控环境中接受“极限挑战”。 第一阶段是“基础性能测试”,主要检测无人机在稳定风速下的飞行能力…

2025-10-22

科技助力民生保障,无人机红外巡检为安置房外墙“精准问诊”
只见一架无人机在建筑外立面进行仔细“体检”,对建筑外墙病害进行排查。 无人机搭载了可见光及红外镜头,可以精准捕捉外墙表面的裂缝、剥落及色差等显性病害;同步运行的红外热成像仪则能穿透墙体表层,精准探测内部渗漏、…

2025-10-22

东方精工前三季度业绩增长,与乐聚机器人共设智能机器人新公司
10月22日,东方精工(002611.SZ)披露2025年三季度报告,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3.89亿元,同比增长2.52%;归母净利润5.1亿元,同比增长54.64%。 截至公告披露日,上述《战略合作…

2025-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