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上海烘焙市场因一款名为“潘娜托尼”的意大利圣诞面包掀起热潮。这款外形类似国内果子面包的产品,在精品烘焙店售价高达数百元,部分高端餐厅甚至推出698元的空运版本,吸引章小蕙、董洁等名人推荐。这场看似由网红效应驱动的消费现象,实则折射出消费者对烘焙产品价值认知的持续突破——当市场不断试探价格天花板时,新的增长空间也随之打开。
高端烘焙品牌通过话题营销塑造了市场教育者的角色,但依赖持续营销维持的高溢价模式,注定难以建立稳定的消费群体。当消费者新鲜感消退,或开始理性审视产品品质与价格的匹配度时,市场需求自然会流向兼具品质与性价比的品牌。这种转变在2025年上半年的消费寒冬中尤为明显:一级市场44个新消费项目仅获得约28亿元融资,二级市场食品饮料板块股价累计下跌7.33%,营收增速较去年同期下滑4.32个百分点。
在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短保面包凭借多维优势成为市场“压舱石”。这类产品通过统一生产标准确保品质稳定,依托高效物流实现清晨送达,中央工厂模式带来的规模效应使其价格维持在5-10元区间。更关键的是,少添加、更新鲜的特点精准契合健康消费趋势,形成“品质接近现制面包,价格亲民稳定”的独特定位。万联证券报告指出,当市场呈现理性消费、情绪消费与健康消费共存特征时,具备抗周期能力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
杭州消费者李女士的购买习惯印证了这一趋势。尽管所在城市网红面包店密集,但她日常复购率最高的却是桃李等全国性短保品牌。“高中晚自习和同桌分食的豆沙起酥面包,现在依然是我的‘舒适区’。”这种情感联结背后,是大众烘焙市场庞大的基本盘——据《2024年短保面包行业白皮书》显示,该品类占据中国烘焙市场超65%份额,2029年市场规模预计达8595.6亿元。
日本山崎面包的成功案例提供了跨市场验证。这家创立于1948年的企业,通过平价日常主食定位在日本高端烘焙竞争中突围,2024年营收达12400亿日元。与之类似,桃李面包凭借近三十年建立的“中央工厂+批发”模式,构建起覆盖24个生产基地、28万个终端的供应链网络。其“以销定产”机制既能保障经典产品稳定供应,又能根据区域口味差异推出藤椒热狗、肥牛寿司卷等本土化产品。
供应链深度整合是桃李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与中粮、益海嘉里等供应商建立战略采购网络,企业对面粉、油脂等大宗原料实施集中定价,有效降低单位成本。这种模式在2025年半年报中显现成效:尽管行业承压,桃李经营活动现金流仍达4.34亿元,展现出强劲的抗风险能力。财务健康度在消费寒冬中尤为重要,为企业转型提供了战略缓冲期。
但三十岁的桃李正面临双重挑战:即时零售、社区电商等新渠道重构分销逻辑,传统商超通过自营烘焙业务直接切入竞争。目前商超渠道仍占其销售额85%以上,南方市场拓展阻力犹存。董事总经理吴学群在三十周年讲话中提出“创新、效率、信任”三大战略:通过减糖、全麦等产品升级拓展办公零食、健身代餐等新场景;深化与会员店、折扣店的渠道合作;依托全链条品控系统构建食品安全壁垒。
这种转型已初见成效。东北、华北等基地市场营收降幅明显收窄,系统性创新正在为长期发展积累动能。吴学群特别强调,Z世代消费者将面包视为文化认同的载体,这要求企业从单纯提供产品转向创造情感价值。在健康指标从趋势变为刚需的当下,清洁标签、低糖高纤维等特性已成为消费决策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