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从浪漫想象到科学实证:嫦娥六号月背采样如何改写月球演化认知?

时间:2025-10-25 01:16:19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月球与深空探测研究部副研究员周琴,在2025科普中国说活动中,以《月壤新发现:从嫦娥样品到月球奥秘》为题,向公众揭秘了嫦娥六号月壤研究的最新进展。这场演讲不仅展现了人类对月球探索的历程,更通过珍贵样品的科学分析,揭示了月球演化过程中的关键谜题。

自古以来,月亮便承载着人类无尽的想象。从“嫦娥奔月”的传说,到李白笔下“呼作白玉盘”的诗意,人类对这颗近邻天体的好奇从未停歇。然而,科学探索不能止步于想象。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人类通过发射上百个探测器,实现了飞越、环绕、着陆、巡视、采样及载人登月等任务,逐步构建起对月球的认知框架。科学家还利用沙漠和南极的月球陨石进行实验室分析,但缺乏真实月球样品的研究,始终像“纸上谈兵”,难以获得直接证据。

目前,人类仅成功完成过11次月球采样任务,包括美国6次载人登月、苏联3次无人采样,以及中国的嫦娥五号和六号。其中,中国探测器的着陆点选择尤为独特——嫦娥五号降落在月球正面风暴洋地区,嫦娥六号则着陆于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这一布局使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同时拥有月球正背面样品的国家。科学家发现,月球正背面在撞击坑数量、玄武岩分布、月海高程和月壳厚度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而嫦娥五号、六号的采样为破解这些差异的成因提供了关键线索。

为了妥善保存这份来自38万公里外的“宇宙礼物”,中国在嫦娥五号任务启动时,便建造了全球首个专门用于地外样品研究的月球样品实验室。实验室环境达到千级洁净度标准,即每立方英尺空气中直径小于0.5微米的颗粒数不超过1000个,远超普通教室或办公室的洁净水平。人员和物品进入前需经过严格的风淋除尘,核心设备内部则充满高纯氮气,水和氧含量被控制在1ppm以下,相当于大气含量的万分之一至十万分之一,确保样品在干燥无氧环境中长期保存。

月壤样品返回地球后,被多层特制密封容器包裹,如同“太空保温杯”般安全抵达实验室。在自主研发的解封操作台内,工作人员逐层打开容器,最终揭开月壤的“真容”。初看之下,这些灰扑扑的细尘和颗粒毫不起眼,但通过精细处理,科学家能从中提取月球演化的历史信息。处理流程遵循“安全解封、科学处理、妥善存储”原则,首先将月壤按粒径分为细腻粉末和岩屑。岩屑颗粒虽体积小(绝大多数小于1厘米),却因能提供更丰富的地质活动信息而成为研究重点。

在嫦娥六号样品处理中,工作人员挑选了上千颗岩屑颗粒,对每颗进行描述、拍照、称重,并制作了上百个岩石光片——将颗粒包埋在树脂中抛光至镜面,供后续分析。通过高分辨矿物和元素分布扫描,科学家系统分类了岩石类型,发现嫦娥六号样品比嫦娥五号更丰富,除玄武岩外,还包含角砾岩、凝结集块岩及外来溅射物等高地岩石。这些成果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嫦娥六号的一项代表性研究,是通过玄武岩揭示了月球演化的“时间密码”。火山活动是反映天体内部热状态和地质活力的核心指标,月球表面的暗色区域正是由岩浆冷却形成的玄武岩平原。然而,这些玄武岩的形成时间、月球内部热状态的演变,以及正背面差异是否与此相关,仍是未解之谜。测定岩石年龄的关键在于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法——通过测量岩石中放射性“母体”与衰变“子体”的元素含量比值,推算其形成时间。

这一过程需借助二次离子探针等尖端设备,在微米尺度上分析矿物颗粒。但嫦娥六号玄武岩中的定年矿物(如斜锆石)颗粒极细,往往不足5微米,寻找它们如同“大海捞针”。为此,研究团队通过系统采集显微图像、识别矿物,建立了月球样品基础信息数据库,成功筛选出候选矿物颗粒。目前,国内多个科研机构已测定嫦娥六号玄武岩的形成年龄约为28亿年前,结合嫦娥五号20亿年的结果,表明月球火山活动比此前认知的更持久。

这一发现改写了传统认知。此前,科学家基于Apollo样品认为月球在30亿年前已进入“地质死亡”状态,而中国嫦娥工程的成果为理解月球晚期火山活动开启了新篇章。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发放8批嫦娥五号、2批嫦娥六号样品,国内外科学家基于这些样本发表了上百篇高水平论文,显著提升了中国探月工程的科学影响力。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