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上海拉开帷幕,来自全球的25位诺贝尔奖、图灵奖、沃尔夫奖、菲尔兹奖等顶级科学奖项得主齐聚滴水湖畔,共同见证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的颁发。
在颁奖仪式上,“智能科学或数学奖”授予了美国斯坦福大学名誉讲席教授孙理察,以表彰他在几何分析与微分几何领域的开创性贡献。孙理察指出,上海已成为不可忽视的数学研究中心,拥有两所世界级数学研究所。他观察到,许多资深中国数学家选择回国发展,中国的科研环境持续优化,预计未来五到十年,中国在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将对全球产生深远影响。
孙理察与著名数学家丘成桐有着深厚的师生情谊,丘成桐不仅为他取了中文名“孙理察”,还与他合作攻克了广义相对论中的“正质量猜想”这一核心难题。两人长达五十年的合作,既是学术上的伙伴,也是生活中的挚友。
“生命科学或医学奖”由康奈尔大学的斯科特·埃默尔和犹他大学的韦斯·桑德奎斯特共同获得。他们成功破解了细胞膜蛋白在细胞内被捕获和降解的难题,这一发现对预防艾滋病感染具有重要意义。斯科特·埃默尔表示,此次获奖为中美科研合作打开了新的大门,将进一步促进双方在科学领域的交流。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自2021年在上海创设以来,已成功举办四届,共有12位科学家获此殊荣,其国际影响力和权威性不断提升。
八年来,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每年秋季都在上海临港举办,吸引了大量全球顶尖科学家和青年科研人员参与。前沿思想的碰撞不仅带来了新的研究思路,还产生了显著的“溢出效应”:上海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成为前沿研究的重要基地,一个科学家社区也在临港逐步形成。
论坛期间,菲尔兹奖、科学突破奖和诺贝尔奖得主等“科学巨星”与青年科学家面对面交流。面对青年科研人员提出的“基础研究是否有未来”“无用的好奇心价值几何”等问题,2024年加拿大盖尔德纳国际奖得主尚卡尔·巴拉苏布拉马尼安分享了自己的经历。他表示,自己从未刻意追求“有用”的研究,但最终常常收获意想不到的成果。
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也分享了他的观点。他承认,在研究过程中有时会感到气馁,甚至怀疑自己工作的价值,但他认为,这正是基础科学的魅力所在。
青年科学家与顶尖科学家的对话,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科学精神的共鸣。顶尖科学家的理念激发了青年人对科研纯粹性的思考,帮助他们建立科研自信。
香港理工大学语言科学及技术学系副教授张偲偲认为,不同代际科学家之间的沟通对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德国亥姆霍兹研究中心的研究员瑞贝卡·布克霍尔茨则表示,从这些“科学前辈”身上,她获得了许多鼓舞和乐观的观点。
上海以科学为纽带,搭建了全球智慧分享的平台,促进了科研国际合作,培育了青年科学力量。科学家们也在一届届论坛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两度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巴里·夏普利斯教授在顶科协会的支持下,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建立了点击化学实验室。他希望通过这种创新性的化学方法,降低药物早期研发的技术门槛。上海交通大学点击化学实验室主任董佳家表示,创办该实验室旨在为中国的制药业探索一条创新之路。夏普利斯则认为,这是一份“必须归功于中国”的礼物。
过去八年,顶科论坛带动了新的科研力量向临港新片区汇聚,吸引了超过600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临港实验室等3个高能级实验室已落地,2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在建设中。交大、北大、复旦等高校院所还设立了14家高水平科创平台。
从顶科论坛会址到莫比乌斯公园,再到联合实验室和人才公寓,一个占地2.5平方公里的顶科社区已经形成,科研工作者可以在这里一站式工作和生活。
正如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开幕论坛上所说:“进步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而是无数提出问题、分享想法的人共同推动的。”上海正在构建的,正是属于未来科学的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