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全固态电池:实验室突破到量产在即,续航跃升让电动车出行更从容

时间:2025-11-04 03:50:21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一项突破性技术正引发广泛关注——我国科学家成功攻克全固态电池技术难题,有望让电动汽车续航突破1000公里大关。这项技术不仅在实验室数据上表现亮眼,更在材料创新、工艺优化和整车适配等多个维度展现出变革潜力,为电动汽车的未来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全固态电池的核心突破在于用固态电解质薄片取代了传统锂离子电池中易流动的电解液。这一改变看似简单,却带来了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的双重提升。实验室数据显示,单体能量密度从260 Wh/kg跃升至400 Wh/kg以上,意味着相同体积的电池包能多跑一半路程。更关键的是,固态电解质耐高温特性显著增强,热失控温度从150℃提升至300℃以上,有效阻断了电池热扩散的风险,为电动汽车安全提供了更可靠的保障。

在制备工艺上,国内科研团队开创了"氧化物+聚合物"复合路线。他们以纳米级LLZTO氧化物粉体构建刚性骨架,再注入柔韧的聚醚胺网络,形成类似"砖+砂浆"的稳定结构。这种设计既保留了氧化物的高离子电导率(室温下达1.2 mS/cm),又克服了传统材料脆性大、界面接触差的缺陷。更令人瞩目的是,新工艺采用卷对卷涂布技术替代传统压片烧结,将电解质厚度从200微米压缩至30微米,仅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一半,而量产速度却提升了一个数量级。这种从"烤饼干"到"摊煎饼"的工艺革新,为大规模生产铺平了道路。

要让全固态电池真正发挥作用,电芯结构的优化同样关键。科研人员在负极侧引入锂铟合金缓冲膜,这种材料如同海绵般能吸收循环过程中的体积变化;正极侧则通过原子层沉积技术镀上5纳米厚的氧化铝保护层,将NCM811颗粒紧密包裹,防止高压环境下的副反应。双层防护设计使电池在1000次充放电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仍超过92%,相当于家用车行驶40万公里后续航仅衰减8%,大大延长了电池使用寿命。

整车层面的改进更为直观。由于取消了液冷管路和防爆阀,电池包高度从140毫米压缩至80毫米,使轿车地板整体下移4厘米,为乘客创造出额外一拳的头部空间。节省下来的空间还可增设80升前备箱,轻松容纳折叠自行车等大件物品。充电性能的升级同样显著:固态电解质支持4C持续快充,10分钟即可补充600公里续航,且无需三元锂电池那样精确的温控系统,充电桩散热成本可降低三成。这些改进将彻底改变电动汽车的使用体验。

尽管实验室数据令人振奋,但全固态电池从研发到量产仍需跨越重重挑战。锂金属负极的极限效率、复合电解质的长周期膨胀、模组级热管理等关键问题,都需要在GWh级产线上进行验证。好消息是,国内车企已将B样电池装入测试车,同步开展冬季和夏季标定测试,预计2026年实现小批量装车。首批应用车型很可能是高端纯电SUV,定价将比同配置三元锂电池版本高出约8%。随着氧化物粉体国产化率在2028年提升至70%,成本差距有望缩小至3%,届时续航1000公里将成为20万元级家用车的标准配置。

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全固态电池带来的改变将体现在日常使用的每个细节中。它不会让加油站消失,却能让长途旅行减少一次充电停留;不会彻底改变充电方式,却能让电池包多一层安全防护;不会消除所有续航焦虑,却能让冬季暖风开到24℃时不再担心电量骤降。当仪表盘显示"剩余续航1200公里"成为常态,这份从容正是科技进步赋予每位车主的珍贵礼物。

更多热门内容
欣旺达固态电池“欣·碧霄”亮相,全产业链协同加速固态电池发展
IT之家 11 月 3 日消息,在 10 月 23 日的 2025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大会上,欣旺达推出新一代聚合物全固态电池“欣・碧霄”,能量密度达 400 Wh/kg,20Ah 样品在<1MPa 的超低外…

2025-11-04

固态电池技术迎突破:续航翻倍在望,但商业化仍面临充电基建与成本挑战
央视这两天又报了个消息,我国科学家在固态电池技术上取得系列突破,100公斤电池能跑1000公里,是现在主流电车续航的两倍。 说实话,这三项技术单拿出来都不算什么噱头,但组合在一起,就把固态电池从实验室推到了量…

2025-11-04

从设计到生产全程守护:非夕自适应机器人如何筑牢安全防线?
例如“安全指南” ISO 10218-1就为机器人设下“安全红线”,对从设计到应用都有着全生命周期的安全要求,要想拿到合规认证,自适应机器人必须在“与人协同/接触”的安全性上满足要求。 除去研发期间对产品…

2025-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