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中科院新成果:蚕丝蛋白赋能柔性神经界面 破解深脑监测难题

时间:2025-11-04 16:20:02来源:互联网编辑:快讯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科研团队近日取得重要突破,在柔性神经界面领域研发出创新成果,相关研究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自然-通讯》。该团队开发的蚕丝蛋白基微创植入式柔性神经界面,通过独特的结构设计与材料创新,成功解决了深脑区神经信号监测长期存在的技术难题。

传统深脑监测技术面临两难困境:穿刺式电极虽能抵达脑深部核团,但手术创伤大且易引发组织损伤,难以实现长期稳定监测;柔性平面电极虽具备良好贴附性,却无法通过微创方式植入脑组织"内表面"。研究团队提出的创新方案将形状记忆蚕丝蛋白支架与可变形微电极阵列相结合,使器件可通过临床常用微创导管递送至脑内指定区域。

这项技术的核心突破在于其自适应变形能力。当植入脑侧脑室后,蚕丝蛋白支架在脑脊液环境中触发形状记忆效应,自动展开并精准贴附于尾状核头、脑室壁等深脑核心区域。这种"定制化贴合"机制既保证了电极与脑组织的紧密接触,又避免了传统植入方式对脑组织的机械损伤。

在信号采集方面,研究团队采用共面金属屏蔽设计,有效抑制了工频噪声干扰,确保在动态脑脊液环境下仍能获得高信噪比的神经信号。实验数据显示,该神经界面在"帕金森绵羊"模型中表现出优异性能,不仅能稳定捕捉帕金森病特征性的β振荡信号,还可精确记录药物干预后的神经响应变化。

长期稳定性验证显示,该器件在四周的慢性监测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电学性能,且未引发明显的组织排斥反应。这种优异的生物相容性为未来临床应用奠定了重要基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技术实现了深脑区微创条件下的广覆盖监测,填补了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

专家指出,这项突破为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深脑核团相关神经疾病的机制研究提供了全新工具。其独特的微创植入方式和自适应贴附特性,有望推动神经疾病诊疗技术向更精准、更安全的方向发展,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更多热门内容
火星能源新突破:就地取材用土壤造太阳能电池,转化率28%引期待
上次跟一个搞航天的朋友聊天,他还吐槽说,以前设计火星基地方案,光能源供应部分的图纸就堆了半人高,全是围绕怎么运、怎么存展开的,现在倒好,一把火星土全搞定了。你们说,这技术要是真成功了,下一步火星基地会先建实验…

2025-11-04

中国核能监测新飞跃:智能相控阵技术助力反应堆精准监测引关注
最近,中国在核能领域又搞出了个大新闻——一种名为“智能相控阵中子监测仪”的设备横空出世,据说能让核电站的安全监测精度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在核能监测中,这意味着不用移动设备,就能扫描整个反应堆区域,效率翻…

2025-11-04

返乡创业的互联网青年:以双手耕耘土地 收获四季浪漫时光
从前,刘营在互联网行业,工作体面,收入也高,用她自己的话来说,那是一段“站着挣钱”的日子。刘营的丈夫是一位互联网从业者,一有时间就来帮她,亲手为花园做了种植箱、堆肥箱、篱笆、拱门。 在花园中,刘营为妈妈保留…

2025-11-04

AI语音赛道新星Cartesia获英伟达等1亿美元融资 斯坦福华人团队携Sonic-3模型入局
智东西11月3日消息,10月29日,美国语音生成创企Cartesia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Karan Goel在社交平台X上宣布推出全新的语音模型Sonic-3,同时还披露其已完成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2亿…

2025-11-04

2025乌镇峰会启幕在即,909名“05后”为主力“小梧桐”志愿者正式出征
3日下午,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志愿者出征仪式在桐乡乌镇举行,服务本届大会的909名志愿者“小梧桐”集体宣誓,正式出征。他希望可以把“小我”融入乌镇峰会服务的“大我”,在合作中凝聚力量,以服务彰显风…

2025-11-04

2026武汉工博会:多关节与直角坐标机器人齐聚 共探智造新未来
2026年9月22日至24日,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将再度成为全球工业装备领域的焦点——武汉工博会将启幕,其中机器人专区以多关节机器人、直角坐标型机器人及机器人配件三大板块为重点,构建起从单机设备到产业链条的立体展…

2025-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