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微观缺陷成“元凶”:科学家破解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失效之谜

时间:2025-11-06 16:38:26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与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的科研团队在《Joule》期刊上发表突破性研究成果,揭示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阴影条件下失效的关键机制。这项发现为解决下一代光伏技术规模化应用的核心难题提供了科学依据,有望推动更高效、低成本的太阳能电池走向市场。

研究团队以类比方式解释了技术原理:当太阳能电池阵列中部分单元被遮挡时,未遮挡单元产生的电流会反向流经被遮挡区域,形成类似"水管扭结"的效应。传统硅基电池通过旁路二极管规避此问题,但钙钛矿材料因结构特性无法沿用该方案。项目负责人Mike McGehee指出:"我们需要理解材料在极端条件下的降解路径,才能设计出真正可靠的解决方案。"

科研人员通过溶液加工法制备钙钛矿薄膜时发现,溶剂蒸发过程中极易形成针孔状缺陷。这些微观结构异常成为电流反向流动时的"薄弱点",导致局部温度骤升引发材料熔化。研究团队采用四维检测体系:利用高分辨率电致发光成像定位缺陷位置,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表面形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三维结构,配合视频热成像实时追踪温度变化。

实验设计颇具巧思:研究人员制造了仅0.032平方毫米的微型电池(约两根发丝宽度),通过大规模样本测试提高数据可靠性。热成像结果显示,含缺陷器件在反向偏压下数秒内即出现局部过热,而无缺陷样本持续数小时仍保持稳定。这种对比验证了缺陷是导致灾难性失效的直接原因。

项目核心成员Ryan DeCrescent强调:"通过多模态成像技术,我们首次实现了缺陷演化过程的动态捕捉。电致发光图像中的暗斑与热成像的亮区完美对应,这种交叉验证增强了结论的可信度。"研究证实,优化薄膜制备工艺消除针孔,并采用高韧性接触层材料,可显著提升器件抗反向偏压能力。

这项成果标志着钙钛矿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重要转折。科研团队已提出明确改进路径:通过溶液配方调整控制结晶过程,结合原子层沉积技术构建保护层。随着对微观失效机制的深入理解,开发出商用级稳定钙钛矿电池的目标正逐步实现。

更多热门内容
2025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今日开启,前沿科技汇聚,多场活动精彩来袭
IT之家 11 月 6 日消息,2025 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将于 11 月 6 日至 9 日举办,大会日程现已公布,开幕式将于明日举行。 IT之家注意到,大会今日将在云舟宾客中心乌镇厅举行世界互联网大会…

2025-11-06

阿尔特科技联合亚马逊云科技,以AI革新搜索体验,成本直降超三成
场景挑战在电商AI搜索领域,用户和系统面临多重核心挑战,特别是需求表达与匹配的断层。更具创新性的是,系统引入 “消费决策时期判断” 机制,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分析用户输入的语义特征与情感倾向,能准确识别用户当前…

2025-11-06

物流装备巨头入局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加速物流行业智能化升级
仙工智能具身产品负责人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人形机器人更适合场景固定、任务重复性高的场景,而工业核心场景恰好具备这些属性,行业内企业均意识到这种便利性,因此会主动将机器人纳入产品规划,用于开拓新场景或优化传统场…

2025-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