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近日宣布,原计划近期返回地球的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将推迟返航。三名在“天宫”空间站驻留数月的航天员,将继续在轨执行任务。这一决定源于飞船返回舱可能遭遇“空间小颗粒”撞击,为确保航天员安全,相关部门决定暂缓返航计划。
在地球表面,“小颗粒”几乎不会对人类构成威胁,但在距离地面400公里的近地轨道,这些微小物体的威胁性将被无限放大。神舟二十号遭遇的“小颗粒”,实际可能是“轨道碎片”或“微流星体”。它们的危险性不在于质量,而在于惊人的速度。近地轨道上的航天器必须以每秒7.9公里的“第一宇宙速度”运行,这意味着任何环绕地球的物体,无论是卫星残骸、火箭末级,还是宇航员遗失的工具,都以极高速度飞行,甚至可能超过这一数值。
以动能计算,一颗直径仅1毫米、质量0.001克的碎片,若以每秒10公里的相对速度撞击,其冲击力相当于在地球上被一颗时速100公里的保龄球正面击中。而直径1厘米的铝制碎片,撞击能量足以与一颗手榴弹爆炸相提并论。若碎片直径超过10厘米,一旦命中航天器关键部位,可能直接导致其解体。
自人类开启太空探索以来,近地轨道已逐渐被各类航天器残骸包围。据欧洲航天局统计,目前轨道上直径大于10厘米的碎片超过3.6万个,1至10厘米的碎片超过100万个,而1毫米至1厘米的微小颗粒更是多达1.3亿个。这些“太空垃圾”构成了一个环绕地球的潜在危险区。
飞船返回舱是航天员重返地球的“生命之舟”。其外部覆盖的防热大底需承受再入大气层时数千摄氏度的高温。若“小颗粒”撞击导致防热层出现微小裂痕或结构损伤,高温等离子体可能在返航过程中渗入舱内,引发灾难性后果。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因发射时泡沫材料撞击机翼热防护系统,最终导致机毁人亡。而神舟二十号面临的,是速度与硬度均远超泡沫材料的“轨道子弹”。
太空环境极端恶劣——黑暗、寒冷、充满辐射,且遍布高速飞行的碎片。人类的血肉之躯在此显得异常脆弱。然而,正是这种脆弱性,让航天员的每一次驻留、出舱和返回都显得尤为壮丽。推迟返航的决定,并非胆怯,而是人类对宇宙未知的敬畏,对科学严谨性的坚持,以及对生命价值的绝对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