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iPhone为什么不如安卓手机耐冻?

时间:2016-01-28 09:57:46来源:腾讯数码编辑:星辉

一场突如其来的“超级寒潮”不仅让大家伙儿着实体验了一把透心凉,还顺便把不少人的iPhone手机调成了“速冻模式”。最近几天网络上有关iPhone遇冷自动关机的吐槽声音此起彼伏,而使用Android手机的用户却很少听到这样的抱怨。一定有不少iPhone用户想知道为什么自己的手机就不如一些Android的手机耐冻?今天的我要问数码就和大家来聊聊这个话题。

耐不耐冻其实考验的是手机电池

手机耐不耐冻,其实主要说的是手机电池的耐冻性。不管你用的是iPhone还是Android手机,就目前来看,这些手机的电池均采用锂离子或是锂聚合物电池。从电池内部结构来讲,这些电池基本上就是正负两级以及液态/胶状电解液。

在正常温度下使用,电池内的锂离子会保持不错的活性,电解液会通过化学反应进行迁移和填补,在电池的正负极出现电势差进而产生电流。

而在低温环境下,这些电池内都会产生锂离子沉积现象,也就是说它的活性逐渐变低、扩散性变差,不再和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导致电阻变大、电池的放电能力变弱。电池实际工作电压的降低,依靠电池供电的手机就会出现“跳电”情况,甚至是触发低温自保护机制将手机进行自动关机。

为什么会有低温保护机制?

低温保护机制可以理解为,手机在低温环境下的保护伞。为了能让其在使用过程中发挥最佳性能同时处于相对安全的使用环境,手机的低温保护机制应该说是非常有用的。

当然,这个低温保护机制并不仅仅局限于手机设备,目前市面上大多采用锂电池的手机、平板电脑、相机等,其实都具备这一防护机制,以确保电池的电芯免受损害。而且电池容量越大,保护级别越高。

iPhone怎么就不如一些Android手机耐冻?

同样具备低温保护机制,那为什么iPhone会比一些Android手机更不耐冻?这主要是因为iPhone的低温保护是按照0℃来设计的。一旦iPhone所处的工作环境低于0℃就会触发保护机制,手机就会进行强制关机保护。但对于用户来说多少会给大家这样一种感觉,iPhone不耐冻或者说iPhone的电池不耐冻。

而一些Android手机耐冻,则是将电池触发低温保护设定在了更低的温度,比如锤子科技近日向用户推送了新的系统更新(版本号v2.5.3),就明确指出系统更新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用户在更低的温度环境下使用旗下手机产品。

当然像Mate 8那样在电池设计时加入特殊的耐低温材料,使手机电池可以在低温下依旧保持较低的电阻,或许也可以在低温环境下使用更长时间。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不同的出发点。一个是出于保护电子设备能使其在更适合的使用环境下进行工作,而另一个则是让尽可能地保证用户在恶劣使用环境下手机依旧可以使用。

苹果的产品逻辑应该是,如果我不能保证在低温环境下提供正常的使用,那就干脆不提供给你。苹果目前还没能完美解决iPhone在0℃以下环境使用时不损害电池,那就直接将手机进行关机处理,这样也能最大程度保护你的iPhone不受到潜在的损害。但这样严格的保护机制,可能会引起低温环境下使用iPhone用户的吐槽。

而一些Android手机的在低温下依旧可以进行工作,个人感觉应该是更多的考虑到了用户的使用心理。我们肯定希望自己的手机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温度环境下,都能进行正常工作、拍照。通常作为普通消费者,在这个事情上的判断是,能用就好、不能用就不好。至于说这样的做法会不会有损手机电池的寿命,还需要等待一个更为权威的解释。

手机低温保护机制越低越好?

手机在低温下是否关机,是由于手机电池硬件和产品设计共同决定的。极寒天气下任何电子设备都可能出现异常,只能说是iPhone的保护机制更为严格。锂电池的工作原理,决定了极寒天气下手机续航能力不足的问题,目前绝大多数手机厂商并没有很好的方法来延长极低温电池的使用时间, 因此还是建议大家尽量在正常温度环境下使用手机。

更多热门内容
新奥“AI+能源”双轨并行:泛能降碳显成效,聚变研发启新程
在虚拟电厂、园区综合能源管理、储能协同优化等核心场景中,新奥依托人工智能技术,交出了一份份能源智能转型的“绿色答卷”。 如今,在新奥“玄龙-50U”氢硼聚变装置上,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等离子体控制已取得初步成功…

2025-09-20

谷歌Chrome浏览器引入Gemini AI功能,应对AI竞争守护网络信息门户地位
9月19日消息,据外媒CNBC报道称,为了抵御来自人工智能初创公司OpenAI和Perplexity的激烈竞争,这家搜索巨头正在为其Chrome浏览器添加更多人工智能功能。 谷歌日前在一篇博客文章中表示,将向…

2025-09-20

品牌与消费者“交朋友”:以平等真诚对话,筑信任共赢之桥
西贝餐饮近期因消费者争议事件公开致歉,这场风波不仅导致线下门店客流量锐减,更对品牌长期积累的口碑造成冲击。事件背后折射出的,是部分企业仍沉浸于“教育者”角色,试图用单向灌输替代平等对话的深层问题。这种“爹味”沟通模式在多个行业普遍存在。某些品牌将“我

2025-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