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保姆型机器人似乎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理想伴侣,能够轻松应对家务琐事,从端茶倒水到做饭洗衣无所不能。然而,现实却与理想存在较大差距。
实验室中的机器人,即便是执行简单的端水任务,也往往难以尽如人意,不是水洒一地,就是在取快递时不小心撞碎了家中的花瓶。国内某知名品牌在发布会上展示的“贴心”机器人,被曝出为远程操控的剧本表演,而另一款标榜“全能家政”的机器人,甚至无法顺利掀起马桶圈。
国际上的顶级厂商同样面临挑战。波士顿动力的Atlas机器人虽然能完成后空翻等高难度动作,但一旦进入厨房,却可能将燃气灶按成碎屏模式。特斯拉的Optimus在拧螺丝方面表现出色,却在开冰箱门时卡住机械臂,令人啼笑皆非。
养老领域原本是机器人应用的一大热门方向,但即便是日本早稻田大学经过多年研发的养老机器人AIREC,也只是颤巍巍地扶着老人走了三步,而其高昂的造价足够聘请一名护工工作十年以上。
多任务处理能力更是机器人的软肋,常常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失误。例如,在炒菜时接到拿药的指令,机器人竟将炒锅扣进了药柜里。这种现象被业内戏称为“人工智障综合症”。
面对这样的现状,有业内人士直言不讳地表示:“我们造的机器人现在最大的本事,就是在短视频里翻跟头骗点赞!”金沙江创投的朱啸虎也泼了冷水:“你们商业化可能的客户在哪里?我感觉他们说的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客户,谁会花十几万买一个机器人去干这些活?”
在人形机器人带来的新奇感逐渐消退后,人们对其寄予了更高的期待,但现实却屡屡令人失望。资本市场上,相关板块也进入了调整期,引发了人们对人形机器人未来的深刻反思。
实际上,家务劳动对于机器人来说并非易事。尽管单个功能的完成度可能很高,如奔跑、倒立、拧螺丝等,但一旦涉及综合性功能,如端茶递水、买东西、取快递等,目前全球范围内都没有做得很好的案例。
从移动的角度来看,两足行走并非理想模式。四条腿的哺乳动物大多跑得比人快,而人类直立行走虽然解放了双手,但也付出了稳定性较差等代价。在平面上,轮子优于四足,四足又优于两足;在流体空间中,螺旋桨驱动最快;而在不平的地面上,履带则更为优越。
因此,有专家认为,人形并非当下最优解。目前的机器人应用场景更多集中在工厂、物流和简易模式的家务活上。例如,安克创新在其机器人战略中,将机器人本体分为二维基础型本体(如扫地机器人、割草机器人)、三维移动型本体(如无人机、机器狗)和三维交互型本体(如人形机器人)三个阶段,而前两个阶段的机器人均非人形。
从实用的角度来看,轮式底盘加机械臂的结构更为靠谱。机械臂可以采用负重臂和灵巧手,分别应对粗活和细活;再加上不同家务的任务模块,通过软件在线升级,就能成为具备一定实用价值的智能终端。
然而,尽管存在诸多局限,人形机器人仍然深受人们喜爱。人类社会的物理环境基于人体工程学设计,人形机器人无需大规模改造现有设施即可直接使用。拟人化设计符合人类社交本能,更容易促进互动,产生情绪价值。
马斯克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布局更是推动了全球机器人热潮。他宣称特斯拉现在是一家AI公司,而特斯拉机器人与特斯拉汽车共用一套AI系统。尽管马斯克设定的首个应用场景是工厂体力劳动,但坚持用人形设计背后自有其深意。
有观点认为,如果机器人的终极版是人形,那么从现在开始就得开始用人形来采集数据。物理世界的数据远大于互联网上的数据,对人形机器人这个AI来说至关重要。因此,马斯克计划用10万台机器人进入工厂,可能不仅仅是为了代替工人干活,更重要的是采集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