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理想、小鹏、蔚来三家车企凭借其智能化定位迅速崛起,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然而,在这些明星车型的背后,一个低调而强大的供应商——德赛西威,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回溯至2019年,理想ONE作为国内首款实现四屏交互的量产车型,其座舱大屏和系统集成便出自德赛西威之手。同年,小鹏P7作为国内首批搭载英伟达Xavier芯片的量产车型,同样离不开德赛西威的支持。在当时,德赛西威几乎以一己之力推动了高算力域控在中国市场的首次量产落地。而蔚来ES6的座舱系统和中控大屏,亦是德赛西威的杰作,其上市当年便带动了品牌销量的显著增长。
然而,德赛西威的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近二十年前,其主业务还仅限于制造车载音响、仪表盘等传统部件。但凭借对市场趋势的敏锐洞察,德赛西威成功抓住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两次重大变革机遇。2017年,特斯拉引领的新能源汽车座舱大屏化潮流,让德赛西威提前布局,并迅速占据市场领先地位。2020年后,随着新能源汽车辅助驾驶功能的渗透率不断增高,德赛西威凭借域控制器、雷达、摄像头等产品,成为国内主流车企的首选供应商。
如今,德赛西威的CEO徐建自豪地表示,每三辆汽车中,就有一辆配置了德赛西威的产品技术解决方案。但面对“软硬件融合”驱动的时代,德赛西威深知仅靠硬件远远不够。因此,在智能化时代到来之际,德赛西威已准备好充足的“弹药”,以应对更大的挑战。
在第21届上海车展上,德赛西威提出了“一套架构+三大业务+三个承诺”的基本解。其中,“一套架构”指的是覆盖车路云一体化架构,“三大业务”则包括智能座舱、辅助驾驶、智能网联产品。而“三个承诺”,则是持续投入“全域”技术储备,多模式“全链”覆盖,以及打造“全时”智慧出行体验。德赛西威还首次公布了自研多年的辅助驾驶算法成果。
在智慧出行的下半场,德赛西威认为,主角不再是“车”本身,而是人、车、场之间的联动。为此,德赛西威发布了“全栈融合EE4.0”架构,将云端、路端、车端产品结合,让车辆获得更广阔的视野,从而实现更智能化的出行体验。该架构分为面向L2级辅助驾驶的中配方案,以及面向L3级自动驾驶的高配方案,以满足不同车型对驾驶体验的需求。
同时,德赛西威还发布了第五代AI智能座舱、蓝鲸OS 8.0以及全栈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其中,全栈辅助驾驶解决方案已经过上海街头的验证测试,实现了高速领航、城市记忆领航等功能。这些成果不仅展示了德赛西威在智能化领域的深厚积累,也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全球化战略方面,德赛西威并未将目光局限于本土市场。其“属地化 + 共建式”的全球智慧出行生态战略,旨在根据不同国家的法规、安全、文化与交通资源差异,打造因地制宜的出行解决方案。目前,德赛西威已启动在欧美、东南亚等地的属地合作项目,尝试将成熟的系统能力模块化输出,再由本地团队进行定制化适配。
作为国内最早关注智能驾驶的供应商之一,德赛西威在智能驾驶领域的自研之路可谓曲折而坚定。2011年,德赛西威便内部孵化了ADAS项目,五年后成立智能驾驶事业部。虽然早期面临研发时间偏晚、智能驾驶生态被高度占据等挑战,但德赛西威始终聚焦高算力的L2+辅助驾驶路线,并持续投入研发。
2023年底,随着BEV+Transformer、端到端大模型等技术路径逐渐清晰,德赛西威决定启动第二轮战略投入,在上海组建智能驾驶算法团队,推进算法自研。如今,组合辅助驾驶已成为德赛西威的第二大业务,其财报显示,该业务收入在未来几年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德赛西威已建设了多期智算中心,并持续投入研发算法模型、车路协同、人机交互等技术。这些投入不仅降低了对外部资源的依赖,还显著提升了数据处理能力和模型迭代效率。在第二次重金投入之后,德赛西威的组合辅助驾驶技术或将迎来加速发展。
在算法自研方面,德赛西威的选择并非盲目跟风。其执行副总裁、智能驾驶事业部总经理李乐乐表示,算法是德赛西威完成全栈辅助驾驶方案的环节之一。更重要的是,德赛西威选择算法自研,是看准技术发展趋势才“二次投入”的结果。这种“可控”的研发策略,让德赛西威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保持了稳健的发展态势。
德赛西威还非常注重与主机厂客户的合作节奏。其不仅提供技术解决方案,更理解整个开发流程的节奏点。与理想、小鹏、广汽、东风等车企的合作经历,让德赛西威非常清楚如何以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将系统稳定地落地。这种对车企节奏的理解,让德赛西威在智驾竞赛中保持了稳健的节奏。
汽车智能化正在进入下半场,德赛西威凭借其深厚的软硬件一体化技术积累、稳健的研发策略以及对车企节奏的理解,正在这场持久战中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未来,德赛西威有望在全球智慧出行市场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