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Labubu热潮背后:新消费主义下,年轻人的虚荣与幻灭

时间:2025-07-25 18:03:32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泡泡玛特现象:商业狂欢背后的消费泡沫与虚荣游戏

泡泡玛特,一个从玩具小店跃升为全球市值超3000亿人民币的巨头,其股价飙升与海内外热潮让人瞠目结舌。然而,这背后的繁荣景象,与其说是商业奇迹,不如说是一场盛大的消费泡沫。它已不再是单纯的玩具销售,而是成为了新消费主义浪潮中的标志性符号,吸引着无数年轻人追逐。

Labubu,作为泡泡玛特旗下的热门IP,它的魔力在于创造了一种错觉,让拥有者仿佛能够触及收入顶端20%人群的生活方式。当BLACKPINK成员Lisa在Instagram上晒出Labubu时,无数年轻人蜂拥而至,他们中的许多人或许并非真正喜爱这个形象,而是沉迷于一种幻觉:即便她住豪宅、背限量包,却和我拥有同一款塑料小人。这种瞬间的平等感,仿佛为平凡生活打开了一扇窗。

新消费主义的魅力正在于此,它让普通人相信,拥有一件明星同款就能暂时模糊阶层的界限。就像上世纪九十年代,工厂女工省吃俭用购买印有奢侈品牌logo的T恤,不为耐穿,只为那份被认可的虚荣感。如今,Labubu成为了新一代年轻人的“奢侈品”,他们攀比的对象从同事变成了屏幕里的明星,追求的是精修图里的“顶配人生”。

传播学者胡泳提出的“向上攀比”与“女性消费崛起”在泡泡玛特身上得到了完美体现。65%的女性消费者追捧Labubu,就像追捧限量款口红一样,不为实用,只为那份被看见、被羡慕的虚荣感。她们攀比的对象早已超越了现实生活中的同事朋友,而是屏幕里的偶像和网红。

对于情侣而言,Labubu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存在。它的价值不在于塑料本身,而在于一起抢购、等待和为之付出的过程。情侣们为Labubu熬的夜、跑的路、花的心思,都是给平淡日子增添的仪式感。然而,这种“付出感”往往被错当成“价值锚点”,人们忽略了时间的流逝和物品的真正价值。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指出,群体总爱给寻常物件赋予特殊意义。但回到现实中,人们往往把一时的热情当作长久的价值。Labubu就像是情人节的玫瑰,当天被炒得天价,但过了那个特定的日子,再娇艳的花瓣也会失去光彩。泡泡玛特深谙此道,不断推出限定款、联名款制造稀缺感,让人们趋之若鹜。

泡泡玛特的聪明之处在于它精准地拿捏了人们的虚荣心,用“降低轻奢门槛”的方式将非必需的塑料小人变成了身份符号。它深知消费社会的密码:奢侈品通过天价和logo收割虚荣,而Labubu则以易得性和稀缺感打破壁垒,让普通人也能享受到被羡慕的滋味。然而,这种“低门槛的虚荣”终究掩盖不了Labubu收藏价值寥寥的本质。

近日,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在公司内部分享时强调,团队的目标是将Labubu打磨成具备长期生命力的IP。然而,从Labubu的走红路径来看,它依然难以跳出“时尚-虚荣”的消费闭环。它的“潮”建立在盲盒玩法制造的稀缺感和社交平台的炫耀式传播之上;它的“火”依赖于Z世代对“与众不同”的从众式追逐。时尚的本质是从众,而潮流的生命周期往往与群体新鲜感的消退速度正相关。

当潮水退去,褪去“潮流”、“稀缺”、“同款”等附加标签后,Labubu能凭什么对抗时间?它的核心价值不过是个“塑料小人”。泡泡玛特或许能通过商业技巧延长Labubu的流行周期,但终究难以改变其作为消费泡沫的本质。在这场游戏中,年轻人追逐的或许只是片刻的幻觉和虚荣的满足感,而这些终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散。

更多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