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鲜电商领域,叮咚买菜近年来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面对投资者频繁提出的与每日优鲜对比的问题,叮咚买菜CFO王松在2023年11月给出了他的答案:“我们是一家专注于商品本身的公司。”这句话背后,是叮咚买菜在策略上的重大转变和对零售本质的深刻理解。
早在每日优鲜陷入困境的2021年,叮咚买菜就已开始调整方向,从全国快速扩张转向深耕区域市场,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规模”的战略口号。2022年至2023年间,叮咚买菜陆续撤出多个城市,包括天津、厦门、成都等,甚至完全放弃了西南市场。这一系列“断臂求生”的举动,在当时引发了诸多质疑,但也为后续的盈利奠定了基础。
2024年,叮咚买菜的战略收缩迎来了转折点。公司不仅实现了全年营收增长15.5%,达到230.66亿元,归母净利润也达到了2.95亿元。经营性现金净流更是创上市以来新高,达到9.29亿元,首次实现全年转正。这一系列的财务表现,标志着叮咚买菜终于走出了规模与盈利的恶性循环。
然而,正当叮咚买菜逐步站稳脚跟时,互联网巨头们又在“即时零售”领域发起了新的流量争夺战。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叮咚买菜作为一家“中等规模”的公司,如何延续其来之不易的正向发展,成为了一个新的挑战。
在叮咚买菜看来,减亏与提效是实现持续增长的关键。在疫情的大环境下,生鲜电商行业经历了无序扩张与泡沫破裂的双重考验。叮咚买菜在关键时刻选择了坦诚沟通,全力保障供应商的回款,从而稳定了供应链。同时,公司通过数字化升级,实现了全链路数字化系统的落地,极大地提高了运营效率。
据叮咚买菜CTO蒋旭介绍,数字化系统的建设过程充满了挑战,但正是这样的“试错”过程,让系统逐渐具备了深度思考的能力。到2023年底,叮咚买菜前置仓90%的采购都由系统直接完成,极端天气下的商品预测准确率也保持在85%以上。损耗率长期控制在1%-2%,这一数字在生鲜电商行业中堪称优秀。
在减亏方面,叮咚买菜通过优化损益结构,将资源投入到最具竞争优势的华东市场。2024年,公司在北京、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减亏幅度达到60%,同时将省下来的资源投入到华东市场的仓网渗透和深耕。这一策略不仅巩固了叮咚买菜在华东市场的地位,也为其在全国范围内的扩张奠定了基础。
叮咚买菜在深耕华东市场的同时,也在逐步调整仓网结构。公司新开的仓分为裂变仓和新开仓两种,通过动态调整仓的密度,优化配送半径。在上海市场,叮咚买菜的配送半径已缩短至1.2到1.5公里,履约成本大幅下降。王松表示,在上海市场,叮咚买菜的仓群密度、单仓单量密度、配送成本已达到全行业最优。
在商品策略上,叮咚买菜内部有一套快上快下的选品机制,生鲜品类的考核期为14天,标品为30天。通过动态调整SKU数量,叮咚买菜既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又保持了商品的新鲜度和竞争力。叮咚买菜还开始发力茶几场景,通过增加品类和SKU数量,满足消费者的日常休闲需求。
面对即时零售领域的激烈竞争,叮咚买菜选择了理性应对。王松表示,叮咚买菜将坚持前置仓的商业模式,深耕江浙沪市场的同时不放弃北京等一线城市。在提升数字算法能力和商品力的同时,叮咚买菜也将与第三方平台展开合作,拓展to B业务。尽管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但叮咚买菜坚信,在华东市场还有至少一倍以上的增长空间。
回顾叮咚买菜的发展历程,从全国扩张到深耕区域,从数字化升级到商品策略调整,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机遇。叮咚买菜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踏实与务实的态度,更在于其对零售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快速应变能力。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叮咚买菜能否继续保持这样的优势,我们将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