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辉超市近期公布的半年报揭示了其面临的挑战与转型之路。报告显示,这家零售巨头在上半年遭遇了净亏损2.41亿元,与去年同期的盈利2.75亿元形成鲜明对比。更引人注目的是,永辉计划在二季度再关闭186家门店,预计此举将带来8.27亿元的一次性损失。
事实上,永辉在上半年已经关闭了227家亏损门店,并试图通过学习“胖东来”模式进行革新。然而,尽管做出了这些努力,永辉的营业收入在2025年1月至6月期间仍然下降了20.73%,达到了299.5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其核心业务的亏损更是高达8.02亿元。同时,经营现金流净额也同比下降了58.92%,仅为12.08亿元。
永辉的资金状况同样令人担忧。其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从52.82天增加到了53.93天,意味着它向供应商延长了账期。这或许能够部分解释永辉为何要进行40亿元的定向增发。
在门店改造方面,永辉已经完成了124家门店的“胖东来式”改造并重新开业。据称,这些改造后的门店收入较同期有了大幅增加。然而,投资者对此持不同看法。他们指出,尽管调改店收入有所提升,但永辉的存货周转天数却几乎没有变化,这引发了自营产品滞销的担忧。
永辉的线上业务成为了其财报中的一个亮点。线上收入达到了54.9亿元,占总收入的18.33%,并且同比减亏了3475万元。特别是“线上店仓”业态在上半年实现了全面盈利。然而,投资者对于线上业务的可持续性仍然持谨慎态度,担心在即将到来的电商大战中,线上业务可能会再次陷入亏损。
在供应链改革方面,永辉采取了大力度的措施。它不仅将供应商数量减半,还与2860家标品供应商签订了“裸采”合同。同时,生鲜源头采购比例也提升到了60%以上。永辉在产品创新方面也取得了成果,与伊利合作的定制鲜奶上市仅4天销售额就突破了百万元。
然而,永辉正面临的资产风险也不容忽视。在与大连御锦贸易和深圳中能泰富的交易中,永辉遇到了麻烦。特别是与深圳中能泰富的诉讼一审败诉,涉及金额高达5亿元,而永辉尚未对此计提损失。
从估值角度来看,永辉的市盈率约为-21.96倍,市净率约为9.89倍,市销率约为0.71倍。基本每股收益为-0.03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5.57%。这些数据无疑给投资者带来了压力。
面对转型的挑战,永辉的35万股东意见分化。一些支持者认为,这是“黎明前的黑暗”,一旦调改模式成功,永辉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他们指出,运营成本较去年同期已经降低了9亿元,这显示了改革的成效。然而,更多的投资者则持谨慎态度,担心永辉的营收和亏损趋势难以逆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