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日19时39分,搭载云遥一号27星与爱神星留轨试验平台的谷神星一号(遥十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卫星与试验平台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作为“云遥一号”系列卫星的最新成员,27星专注于科学实验领域,配备全球导航卫星系统信号反演大气参数的遥感设备,未来将开展在轨技术验证与业务化应用,为大气探测提供关键数据支撑。根据规划,该系列卫星将于2026年底前完成90颗的全球组网布局,截至本次发射前,已有46颗卫星在轨运行。
天津云遥宇航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师哈琳介绍,卫星入轨后将首先进行平台与载荷的测试工作,待数据质量通过评估后,将同步向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系统及其他用户推送数据,推动大气探测等领域的实际应用。这一流程体现了商业气象卫星从发射到业务化的高效衔接,为气象服务提供实时支持。
为促进商业气象小卫星的深度应用,中国气象局近日印发《关于促进商业气象小卫星发展与应用的指导意见》,明确以气象业务需求为导向,构建以风云气象卫星为主、商业气象小卫星为辅的天基观测体系。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相关负责人指出,风云气象卫星经过50余年发展,已形成两代四型21颗的规模,其中8颗在轨运行,服务覆盖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气象防灾减灾和现代化的重要支柱。
随着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气象监测对卫星数据的需求日益提升。商业气象小卫星凭借“小、快、灵”的特点,可辅助风云卫星开展掩星探测等任务,填补观测空白。例如,掩星探测技术通过分析导航卫星与低轨卫星间的信号遮掩现象,获取大气温度、湿度等垂直廓线数据,为数值预报提供高精度输入。目前,以天目、云遥为代表的商业星座已初具规模,去年底,“天目一号”23颗卫星与“云遥一号”12颗卫星正式纳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每日可提供4.5万条掩星廓线产品。
风云极轨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副总指挥徐娜表示,商业卫星数据通过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天擎”与风云卫星数据同步质检,并融入观测、预报等业务系统,显著提升了时空分辨率。例如,在台风监测中,掩星数据可精准捕捉台风眼区及外围环流的温湿结构,为预报模型提供关键参数。中国气象局已建立商业卫星数据全链条管理流程,涵盖试用、评估、准入及推广环节,并向国际气象界共享数据产品。
从国际视角看,商业气象小卫星正呈现多元化趋势。欧美多国通过政策法案推动数据共享,涵盖掩星、微波、光学及主动雷达等多种探测类型。中国气象局秉持开放合作理念,以业务需求牵引商业卫星发展,既提升了国内气象监测能力,也为全球气象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