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具身智能正推动机器人从传统执行设备向具备自主决策能力的智能体转变。这一变革已渗透至太空探索、深海作业、医疗康养等前沿领域。近日,以“具身智能+大模型:机器人的进化革命”为主题的“具身无界:智能机器人创新发展论坛”在北京首钢园召开,成为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人工智能板块的核心活动。
作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的交叉领域,具身智能强调通过物理实体与环境交互实现认知进化。其核心在于将感知、决策与执行能力整合为闭环系统。该概念最早由图灵在1950年发表于《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的论文中提出,历经七十余年发展,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领域。据《2025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产业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具身智能市场规模预计达52.95亿元,占全球份额的27%;人形机器人市场则以82.39亿元的规模占据全球半壁江山。
论坛期间,哈尔滨工程大学智能系统研究所所长张智团队发布了突破性成果——“莫斯(MOS)系统”。这款被称作“可靠的机器人大脑”的技术,通过融合符号逻辑与神经网络架构,解决了传统大模型存在的决策不可解释、数据幻觉及算力消耗过高等问题。张智介绍,MOS系统具备环境感知、任务分解、自主决策及多机协同能力,其决策流程可追溯、可验证,特别适用于对可靠性要求严苛的工业场景。
“我们为机器人制造商提供从认知决策到运动控制的完整解决方案。”张智表示,该系统通过模块化设计,可适配不同形态的机器人本体,帮助企业快速构建具备自主进化能力的智能产品。目前团队已与多家头部企业达成合作,共同开拓万亿级具身智能市场。
在产业协同层面,北京市大兴区采育镇与中关村产融合作与转型促进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区域资源整合与产业升级需求,构建涵盖技术研发、场景验证、资本对接的创新服务体系。采育镇相关负责人指出,此次合作将充分发挥区域制造业基础优势,结合中关村的技术转化能力,加速具身智能技术在京津冀地区的落地应用。
本次论坛的举办,标志着中国在具身智能领域已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完整链条。随着技术突破与生态完善,智能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走向真实世界,开启人机共融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