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城市图书馆的元宇宙体验馆内,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发生——鲁迅先生以“AI鲁迅”的形象现身,用他标志性的批判性语调为读者推荐书籍、介绍北京美食,甚至分享生活趣事。自2023年底开馆以来,这座融合数字科技与文化服务的创新空间已吸引超170万次语音互动,并荣获2025年度Vega Digital Awards最佳交互金奖。近日,记者走进这座“未来图书馆”,探索数字技术如何重塑阅读体验。
“鲁迅先生,能否推荐几部您的代表作?”面对读者提问,“AI鲁迅”用半文半白的语调回应:“《朝花夕拾》中,我写下了对过往生活的追忆,既有温情童趣,也有对旧俗故人的反思,或许能让你窥见另一个时代的我。”当被问及北京甜食时,他笑道:“糖火烧的芝麻酱与红糖交融,甜而不腻;沙琪玛裹着糖浆,绵软可口,闲时嚼上几口,倒也别有滋味。”这种生活化的回答让读者孙先生惊叹:“没想到横眉冷对的鲁迅,也有如此亲切的一面!”
这款“AI鲁迅”的诞生并非偶然。研发团队“某集体ART+TECH”创意总监费俊透露,鲁迅与首都图书馆渊源深厚,他曾参与首图前身的建设。团队耗时半年整理鲁迅生平文献,筛选互联网上的相关著作与研究文章,最终以纪录片式的严谨还原一个立体真实的鲁迅。“人工智能并非万能,数字人的核心在于语料库的质量。”费俊强调,团队在鲁迅语调设计上反复打磨,将人物特性与半文言文半白话文的语言风格结合,力求让对话既符合历史语境,又保留鲁迅的独特魅力。
在元宇宙体验馆,读者可通过读者卡创建专属数字形象,化身虚拟角色与“AI鲁迅”“图图”“2122”等数字人互动。这些数字人分别模仿“孩子”与“未来”的风格,通过大模型与读者探讨阅读、生活话题,已成为最受欢迎的“虚拟馆员”。费俊演示时,扫码登录后,电子屏幕立即生成一个可操控的数字形象,能跳舞、读书、逛展,甚至参与读书会、展览等公共活动。他介绍:“这里不仅是知识社交平台,还支持创建个人书房、分享阅读笔记,通过游戏化设计和表情控制,打造了一个永不下班的沉浸式图书馆。”
数字科技对公共图书馆的赋能远不止于此。费俊认为,图书馆需兼顾纸质图书的数字化共享、智能化借阅管理,更要通过人工智能提升读者体验。例如,少儿馆的智慧项目运用声光电多媒体,让小读者通过手环打卡多媒体阅读、知识充能站等区域,积累知识后可在“梦想森林”电子屏培育“阅读之花”。这种激励式设计,让阅读变得更具趣味性和互动性。
谈及未来规划,费俊透露团队正开发线上元宇宙图书馆,用户可通过手机或电脑24小时访问虚拟空间。“难点不在于虚拟场景的搭建,而在于将线上元宇宙与图书馆原有资源无缝对接。”他表示,升级后的元宇宙体验馆2.0版本将进一步打通线上线下,为读者提供更自由的阅读场景。在这里,科技与文化的碰撞,正为公共图书馆开辟出一条充满想象力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