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科技资讯
网站首页 科技资讯 财经资讯 分享好友

中国科学家打造“百变磁力魔毯”:毫米级操控实现变色控温等多功能

时间:2025-09-24 17:08:10来源:快讯编辑:快讯

在古老的阿拉伯传说中,飞毯能随主人的心意变换形态与功能,而如今,这样的“魔法”正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实验室里成为现实。工程科学学院副教授李木军带领的研究团队,联合裴刚、张世武两位教授,成功研发出一种革命性的磁控功能表面,相关成果发表在《设备》(Device)期刊上。这项研究不仅攻克了材料学界长期存在的技术难题,更为智能材料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

这种被研究者称为“百变磁力魔毯”的新型材料,表面由成千上万个微型磁控单元构成。每个单元犹如一页可翻转的书页,尺寸仅有几毫米。通过巧妙的磁性设计,这些“书页”能瞬间改变朝向,进而调整整个表面的物理与化学性质,包括颜色、润湿性、反射率,甚至三维形状,均可按需调整。

过去十年间,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可编程功能表面,希望材料表面能动态调整性质,这类材料在军事伪装、建筑节能、生物医疗等领域具有巨大潜力。然而,如何在快速响应与稳定保持之间找到平衡,始终是研究者面临的根本性技术矛盾。

传统场响应材料,如磁性液体或电活性聚合物,虽能在毫秒级别内改变状态,但一旦撤去外部刺激,便会立即恢复原状,必须持续供应能量才能维持所需表面状态,既耗能又不实用。而形状记忆材料或功能涂层技术,虽能“记住”编程后的状态,但改变过程极其缓慢,形状记忆聚合物需经历加热、变形、冷却的完整周期,往往需要数分钟甚至数小时。

李木军团队的创新之处在于引入了“三极锁定”机制。每个表面单元由三个磁性部件组成:一个可翻转的磁性“片”和两个固定的磁性“条”。这三个部件之间形成稳定的磁力平衡,如同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几何结构。在静止状态下,磁性片会被锁定在两个稳定位置之一,要么完全向上,要么完全向下,无需任何外部能量即可保持。

要改变单元状态,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脉冲磁针,能产生瞬时的强磁场(超过90毫特斯拉),足以克服三极锁定的能量壁垒。关键在于,这个磁场只持续极短时间,不到100毫秒。一旦磁针移开,单元立即被锁定在新的状态,整个过程犹如用磁性“画笔”在表面上作画,所到之处,单元翻转,功能改变。

实现这一创新并非易事。研究团队进行了大量理论计算和实验优化,发现磁性条的高度是决定系统性能的关键参数。若条太矮,锁定力不足,单元易在外界干扰下意外翻转;若条太高,则需极强的磁场才能改变状态,增加编程难度。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团队计算出当磁性条的高度约为单元宽度的20%时,系统能达到最优平衡。在此配置下,单元既能稳定保持状态(能承受2毫米的弯曲变形和20%的拉伸而不改变),又能被脉冲磁针轻松编程。

材料选择同样关键。磁性片采用钕铁硼永磁材料,这种材料具有高剩磁和矫顽力,确保磁性稳定。表面涂层则根据功能需求定制,用于颜色变换的采用高对比度颜料,用于润湿性调控的采用超疏水或超亲水涂层,用于热管理的采用不同反射率的材料。所有组件都被精密地集成在一个仅有几毫米厚的柔性基底上。

研究团队通过一系列实验,充分展示了这种表面多样化的功能。在颜色调控实验中,他们在10×10的单元阵列上编程出了“USTC”字样,整个编程过程仅需几秒钟,显示的图案可稳定保持数周,且无需任何能量输入。更有趣的是,通过连续编程,表面可像显示屏一样播放简单的动画。

润湿性调控展现了更大的应用潜力。研究人员在同一表面上创建了亲水和疏水的棋盘格图案。当水滴落在表面时,会自动沿着亲水路径流动,避开疏水区域。通过动态编程路径,他们成功实现了液滴的定向输运,接触角测量显示,疏水区域的接触角达到152度,而亲水区域仅为95度,为精密流体控制提供了可能。

热管理实验揭示了另一个重要应用。在相同的红外辐射下,高反射率表面的温度比低反射率表面低10-15度。通过编程不同区域的反射率,研究团队在同一表面上创建了复杂的温度分布图案,红外相机清晰地显示出编程的图案——亮区温度低,暗区温度高,边界清晰分明,为建筑外墙的智能温控和电子设备的热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最令人惊叹的是形状变形功能。通过改变单元的磁化方向,同一表面在外加磁场下可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三维形态。研究团队展示了四种基本变形模式:山峰状、山谷状、马鞍状和扭曲状。更复杂的是,这些变形可与其他功能同时编程,例如,一个表面可在变成山峰状的同时,峰顶呈现红色而山谷呈现蓝色。

任何实用技术都必须经受稳定性和耐久性的考验。研究团队对此进行了系统测试。在机械稳定性测试中,编程后的表面经历了1000次弯曲循环(弯曲半径2毫米)和500次拉伸循环(拉伸率20%),单元状态保持率超过99.5%。即使在剧烈振动(频率20赫兹,振幅5毫米)下持续1小时,状态改变率也低于0.1%。

环境适应性测试同样令人满意。表面在-20℃到80℃的温度范围内正常工作,在85%相对湿度环境中放置30天后性能无明显衰减。紫外线照射实验(相当于户外暴露1年)后,表面功能依然完好。疲劳测试更是证明了系统的可靠性,单个单元经过10万次状态切换后,响应时间仅从初始的80毫秒增加到85毫秒,锁定力衰减不到%。这意味着即使每天切换100次,系统也能稳定工作近3年。

这项技术的应用前景极其广阔。研究团队已在与多个领域的合作伙伴探讨具体应用。在军事领域,自适应伪装系统可根据环境实时改变表面的颜色、纹理甚至红外特征。一辆装甲车可在森林中呈现绿色迷彩,在沙漠中切换为土黄色,在雪地中变为白色,所有这些变化都可在秒级完成,极大提升了军事行动的隐蔽性。

建筑节能是另一个重要应用方向。智能建筑外墙可根据季节和天气自动调节表面性质,夏天增加反射率减少吸热,冬天降低反射率增加吸热,晴天创建遮阳图案,阴天恢复透光。初步计算显示,这种智能外墙可降低建筑能耗15%-20%。

在生物医学领域,可编程微流控芯片能动态调整流道布局,实现复杂的生化反应控制。例如,在药物筛选中,可通过编程不同的流道组合,同时进行多种药物浓度和组合的测试,大大提高筛选效率。

软体机器人是最具想象力的应用之一。通过编程不同区域的变形模式,一个平面可变成复杂的三维结构,实现爬行、游泳甚至飞行等多种运动模式。结合传感器和控制系统,这种表面可成为真正的“智能皮肤”,让机器人拥有前所未有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这项研究不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代表着智能材料发展的新范式。它证明了通过巧妙的结构设计,可在不增加系统复杂性的前提下,实现看似矛盾的性能要求。研究团队正在推进技术的产业化进程,目前的原型系统单元尺寸为毫米级,下一步计划缩小到百微米级别,实现更高的分辨率。同时,他们正在开发自动化的编程系统,让用户能够通过简单的软件界面设计和实现复杂的表面功能。

更多热门内容
宇树科技王兴兴:通用人形机器人或于2026年底迈向“自主交互”新阶段
他详细阐述了通用人形机器人从当前阶段走向应用的清晰路线图,并指出了当下产业面临的核心技术挑战与合作方向。 在谈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挑战时,王兴兴特别强调了终端侧的算力与功耗问题。王兴兴将线缆比作机器人的“血管”,…

2025-09-24

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技术与资本共舞,智能交互与成本破局成关键
从第一代机器人联想晨星X1开始,联想晨星机器人经历了轮式、四足、六足等多种形态的迭代,并在两网下属数十个场站、多个智能工厂、智慧园区等成功应用,不仅为最终人形机器人的成型,积累了丰富的智能交互技术,其收集的大…

2025-09-24